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5:27:09

三年级数学教案——《连除应用题》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2、103页上的内容,练习二十三的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连除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及数量关系,通过不同的分析思路进行解答。同时学习解题的检验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连除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及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通过不同的分析思路进行解答。
  教学关键:通过不同数量关系、分析思路进行解答。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根据条件,提出问题进行解答。
  (1)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他们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
  (2)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他们每队有3组,每组有15人,?
  (3)三年级90个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他们平均分成2队,?
  (4)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他们每队有45人,平均分成3组,?
  2、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他们平均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每组15人,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后,把复习中的连乘应用题改变一个条件和问题,使它成为例2导入新课。
  二、新授。
  l、教学例2。三年级同学参观农业展览。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1)读题,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
  训练学生离开原题目,看线段图复述题意。参观农业展览的三年级同学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2)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思路分析。
  ①从条件上分析。提问:
  (A)题目中哪些条件可以解诀哪些问题?
  (B)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应先求什么?
  学生回答时,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a)根据已知条件,把90人平均分成2队,可以求出每队有多少人。把求出的每队有(90÷2)人当作条件与已知的每队平均分成3组,就能求出每组有多少人。因此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必须先求出每队有多少人。
  (b)根据已知条件,平均分成2队,每队有3组,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组,把求出的一共有(3×2)组当作条件与总人数90人,就能求出每组有多少人。因此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一共分成多少组。
  从问题上分析。提问:
  (A)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应需要哪两个条件?
  (B)要求出问题,应先求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得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a)要求每组有多少人?需要每队人数与每队组数这两个条件,而已知每队平均分成3组,所以应先求出每队有多少人。
  (b)要求每组有多少人?也可以从总人数与总组数这两个条件出发。已知总人数90人,所以应先求一共分成多少组。
  (3)教师小结以上分析方法,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以下两种不同的解答方法。
  ①解法一:(A)平均每队有多少人?
  90÷2=45(人)
  (B)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45÷3=15(人)
  综合列式:90÷2÷3
  =45÷3
  =15(人)答:平均每组15人。
  ②解法二:(A)一共分了多少组?
  3×2=6(组)
  (B)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90÷6=15(人)
  综合列式:90÷(3×2)
  =90÷6
  =15(人)答:平均每组15入。
  2、指导解题的检验方法。
  (1)引导想一想:这道题除了用一种解法检验另一种解法以外,还可以怎样检验?
  (2)指导学生用问题与条件交换的方法进行检验。如:
  想:已经算出每组有15人,又知每队平均分成3组,可能算出每队的人数。(1)15×3=45(人)
  已经算出每队有45入,已知平均分成2队,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人、(2)45×2=90(人)
  这样算得的结果和题里的已知条件相同,说明解答正确。
  三、巩固。完成教科书第103页的“做一做”题目。
  四、作业。做练习二十三的第1-4题。
  (3)归一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7页、109页上的内容,练习二十四的第1、2、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
  教学关键: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设问。我校开展读书活动,添置一批书架,要买这样的5个需要多少元?这道题能解答吗?为什么?(要求买5个书架需要多少元,就是求总价,必须知道单价和数量,数量题目已经告诉我们了,单价却没有告诉,所以不能解答。)
  2、解答下面各题,并说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1)书架每个25元,买5个要用多少元?(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就用单价乘以数量。)
  (2)书架每个25元,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已知单价和总价求数量,就用总价除以单价。)
  3、求下列问题,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1)3小时行多少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与行了几小时)
  (2)需要几小时完成?(做多少个零件与每小时做多少个)
  二、新授。
  1、引言。复习题中第1小题书架的单价已经直接告诉我们,现在老师把它改为间接条件,变为两步计算应用题,这就是要学习的新内容例3。
  上一阶段,我问学习了连乘,连除应用题,今天学习的例3又不同于这两类应用题的乘、除两步计算应用题。
  2、教学例3。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买5个书架要用多少元?
  (1)读题,审题。
  ①摘录条件和问题:
  3个书架共用--75元
  5个书架--?元
  ②训练学生根据摘录的条件和问题复述题意。
  结合复述题意说明“照这样计算”的意思是每个书架按照同样的价钱计算。
  (2)画线段图示意并分析题意。
  3个书架用75元,用线段图表示。
  买5个书架用多少元,要用另一条线段表示:
  接着,引导学生看线段图进行分析:
  ①要求买5个书架要用多少元,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要求总价必须知道单价与数量。)
  ③已知数量买5个,所以应先求什么?(单价)
  ③怎样求出单价?
  议论后,让学生在黑板上的第一条线段图上标出问题。
  (3)分步列式解答:
  ①每个书架多少元?75÷3=25(元)
  ②5个书架多少元?25×5=125(元)
  答:买5个书架要用125元。
  分步列式计算后,让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第二条线段图上标出总价。
  (4)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每步算式表示的意思。
  75÷3×5
  =25×5
  =125(元)
  (5)让学生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3、练习:第107页上“做一做”题目。
  小结:从以上的例题与“做一做”题目可以看到,今天学习的解题方法是:根据前两个已知条件用平均分方法来出单位数量,即每份数、(具体地说,例题中的“1个书架多少元?”“做一做”题目中的“1小时行多少千米?”)然后以它为标准(照这样计算)再用乘法求出有几个这样的单位数量是多少。
  4、教学例4。学校买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1)读题,审题。①摘录条件和问题:
  3个书架共用--75元
  ?个书架--200元
  ②训练学生根据摘录的条件和问题复述题意。
  (2)指导画线段图。
  可让学生利用例3的线段图来改画。其中第一条不变,擦去第二条上的分段点;将“5个书架”的“5”用“?”替换,“?元”的“?”用200元替换。然后引导学生想,200元买的书架要多一些,所以第二条线段要加长一些,要成为:
  (3)引导学生看线段图分析,同时在第一条和第二条的线段图上分别标上所求的问题。
  思考:要求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要先算什么?
  ①每个书架多少元?75÷3=25(元)
  ③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200÷25=8(个)
  答:200元可以买8个书架。
  用综合列式:注意为什么要加上小括号?(要改变其运算顺序,必须加上小括号。)
  200÷(75÷3)
  =200÷25
  =8(个)
  (4)让学生说说怎样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5、引导比较例3、例4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两道题的前两个已知条件完全相同。解题的第一步都是除法求出一个单位数量是多少?(一个书架多少元。)
  (2)不同点:两个例题中的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例3求出一个单位数量是多少后,用乘法来出所求的问题;例4求出一个单位数量是多少后,用除法求出所求的问题。
  三、巩固。完成教科书第108页上的“做一做”题目。
  (1)读题,解析“照这样计算”。
  (2)学生独立做题:先分步列式,再列综合算式。
  四、总结。今天,学习的例3、例4及两道“做一做”题目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第一步用除法求出一个单位数量是多少,(如例3、例4的求一个书架多少元)然后以这个单位数量为标准,(即题中的“照这样计算”)根据题目的要求用乘法或除法求出所要求的问题。有这样解题特征的应用题,通常是叫做“归一应用题。”
  五、作业。做练习二十四的第1、2、4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年级数学教案——《连除应用题》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