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5:26:59

三年级数学教案——《课后练习十》教案

  教学内容:p.95~97
  教材简析:这是本单元的综合练习。第1、2题是引导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练习,其余是求平均数的练习。为了促进学生在求平均数的练习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收获,各题练习重点又不尽相同。像第3、4、6、7题要求学生说说从给出的数据中还发现了什么,第4、6题注意了培养学生对平均数的估计能力,第5、8题要求学生把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求平均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数据处理过程。最后编排的“你知道吗?”,则着眼于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求平均数的道理。
  教学目标:
  1、通过一些具体的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去判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a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平均水深110厘米,“我”身高145厘米,下水游泳会不会有危险?
  读题后问:什么情况下会有危险?那你认为会有危险吗?
  估计学生会有不同的选择,分别请代表阐述理由。
  没危险的理由:身高已经超过了平均水平
  有危险的理由:平均水深110厘米,有可能有的地方比这浅很多,对应的有的地方就应该比110厘米深很多,所以还是有危险的。
  用手势来表示一个池塘的形状,感受它不同于游泳池,有的地方会很浅,中间部分则会很深,所以如果到中间去游泳的话还是会有危险的。
  2、下面哪些说法不合理?
  读懂题目的意思,重点理解“不合理”:有的问题也可以计算得到有个数据,但这个数据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说不合理的。
  (1)小力走8步,共走了520厘米,他平均每步走65厘米。
  (2)一班和二班足球比赛的结果是4比0。这场比赛平均每班进了2球。
  解读:4比0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合理吗?为什么?
  (比赛的目的是找出差距,如果也平均了之后,就没有差距,也就没有比赛的必要了。所以它是不合理的。)
  (3)电梯里有8人,他们体重的和是430千克。平均每人的体重大约是54千克。
  (看图后,可能会有学生会提出:图中有2个小孩子,他们的体重肯定会明显低于平均水平,那么肯定会有体重明显高于平均水平的。这还是符合平均数的特点的,还是合理的。)
  3、四位同学为希望小学的小朋友捐献图书情况如下表(表略)
  你从表中读懂了哪些信息?
  (如果有学生已经提到了书上的问题,那就不要再看书上的了。但书上的问题是基本问题,要人人都理解并掌握。)
  4、你能算出三年级平均每组植树的棵数吗?
  读懂书上的统计图,问:这张统计图与我们前面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吗?(数据只标出了双数的)
  那第一组是植了多少棵呢?其它几组呢?
  算出他们平均植树的棵数。(8棵)
  在8棵处画上平均水平线,你又发现了哪些知识呢?
  引导学生发现:有了这平均水平线,很容易看出有比它多的,肯定也有比它少的。......
  5、李江调查了他们小组6个同学的身高,数据如下表(表略)
  (1)找出他们中最高和最矮的?
  (2)估计一下,他们的平均身高
  问:在估计的时候你能先确定范围(或排除哪2个数据)吗?说说这是为什么?
  (3)算出他们的平均身高,看看你估计得怎么样?
  在计算的时候,注意结合竖式,让学生了解一些比较实用的简算方法。
  7、下面是上星期小华记录的每天的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
  (表略)
  问:你知道一天的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分别产生在什么时候吗?
  (1)上星期平均每天的最低温度是多少摄氏度?
  观察表中的最低温度,它们有什么特点?(都是20多度)
  那在计算平均数的时候你有什么好办法?
  指出:平均温度肯定是在20多度,所以可以先不看十位上的2,只看个位:4+2+1+2+3+4+5=21,21÷7=3,20+3=23
  最高气温呢?能不能也用刚才的方法来算?为什么?
  那你可以怎么算才简便?
  (课堂上有学生发现这些数据都接近30,所以把它们先都看成是30。)
  (2)通过上面的练习,你有什么发现?
  8、以小组为单位,调查男生和女生的体重,填在表中。再分别算出男、女生的平均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
  (这道题在课堂上没有时间讲完,所以布置了大家把有关的数据统计好,下节课继续交流。)
  另外再布置作业:记录你本周做家庭作业用的时间。
  课后小记:
  今天课堂上出现了新问题。题目:p.95第2题。就是那三句话,哪些说法是不合理?由于我在一开始就强调了找“不合理”,所以在第2句话出来的时候,少数学生提出了它是不合理的,理由说得也还算可以。让我没想到的是,第3句话有更多的学生认为了也是不合理的,理由是:这图上有2个小孩子,他们的体重肯定是明显低于平均体重的,也把他们说成是大约54千克很不合理。如果把图上的人都改成大人,那还可以接受......其实我清楚,第2句话有很多的学生认为还是可以的,如果换一种方式,学生还是会认同的;有了它的强调之后,第3句话在很多的学生眼里就变成了一种不合理。这种题目在课堂上还可以辩论一翻,但在学生的独立作业中呢?我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年级数学教案——《课后练习十》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