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5:26:52

三年级数学教案——《千克的认识》教学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册29--30页内容,“想想做做”1--5。
  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看一看、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理念:1、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从生活中寻找数学。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和互动探究的的学习方式。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
  (1)同学们,我们班有没有跑步快的的同学?老师想请两位同学上来进行比赛。
  (进行第一次比赛,确定名次)
  (2)进行第二次比赛,同时提出要求:每人要背一名同学。
  (教师有意安排跑第一名的同学背较重的同学,跑第二名的同学背较轻的同学)
  (3)再次确定名次。(恰好和原来相反)
  (4)采访冠军:你为什么跑第一?
  学生积极参与
  生:因为我背的同学比较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5)谁知道自己的体重?
  (6)“斤”是我国常用的质量单位,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千克
  1、学生感悟重量,
  (1)出示一袋花生和一袋盐,学生动手掂一掂,哪袋重?
  2、认识秤面,认识千克。
  (1)哪袋重,我们可以用秤来称一称,你知道生活中常见的秤有哪些吗?
  (2)认识台秤
  观察:秤面上有什么?
  教师讲述:kg是千克的符号,称物体一般用千克作单位,千克又叫公斤。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如果秤面上的指针指着2,那表示什么呢?看一看,这个台秤最多能秤多重的物体?
  3、称花生和盐,建立1千克的观念。
  (1)分小组合作称出花生和盐的重量,同时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悟1千克。
  4、进一步感悟、体验1千克。
  (1)桌上有一堆大米,请从中称出1千克。
  (2)桌上有一袋鸡蛋,先拎一拎,再估一估它的重量,最后称一称,看有没有1千克?(同时让学生数一数,看1千克鸡蛋有多少个)
  (3)2千克鸡蛋大约有多少个?称出2千克鸡蛋。
  学生回答,但单位是“斤”
  学生动手操作并交流感受。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观察,并汇报。
  分小组动手操作
  学生操作,并交流称的方法。
  学生分组活动。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过程
  学生活动过程
  三、应用拓展。
  四、互动游戏。
  1、做“想想做做”1
  问:是不是恰好是整千克数?
  (说明:净含量)
  2、做“想想做做”2--5
  1、地上放着3只袋子,其中只有1只重1千克,你能找出来吗?
  2、奥运会刚刚结束,你知道奥运会什么项目上需要“千克”这个单位吗?中国选手谁获得了冠军?(相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讨论。
  学生口答并集体订正。
  学生参与
  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教学千克的认识,重点是让学生初步建立起1千克的质量观念。在教学中运用了以下几点教法。
  1、开始的情境导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的三次感悟(1)动手掂一掂,初步感悟重量。(2)称出物体的重量,再次感悟1千克。(3)自己称出1千克的物体,进一步感悟1千克。在过程中充分发展了学生的动手、估算、协作探究等能力。
  3、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注重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三年级数学教案——《千克的认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