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5:23:08

步测和目测 教学设计资料

  教学内容:步测和目测。
  教学要求:
  认识步测和目测的作用,掌握步测和目测的方法,能够用步测和目测测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试说一说测量的意义?
  测量土地一般用哪些工具?
  怎样测定一条直线?
  二、新授。
  1、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测量土地的方法以及用工具测量距离。当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不要求十分精确时,也可以用步测和目测。(揭示课题:步测和目测)
  (一)、学习步测的方法。
  1、 测定一步的长度
  步测时,必须知道自己一步的长度是多少。首先要测定一步的长度。
  让一名学生在教室迈几步,然后讲清一步的长度指左(右)脚尖至右(左)脚尖的距离。把学生的一步距离用粉笔在地面上画出,即可量出一步的长度。
  2、求平均一步的长度。
  由于一个人走一段路,每一步的步长不均匀,这就需要先测量出一步的平均长度。
  先用卷尺量出一段距离,再用均匀步子沿直线走上三、四次,记好每次的步数,然后用总距离除以步数和就等于一步平均长度。
  讲解例1。(课本第87页)
  例1:沈强走50米的距离,第一步走79步,第二次走81步,第三次走了80步。平均走一步的长度是多少?
  先学生试做,后教师讲解:
  解法一:
  一步平均长度=距离÷平均步数
  (1)求一次平均步数。(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厘米。)
  (79+82+81)÷3=80(步)
  (2)求平均一步的长度。
  50÷80≈0.63(米)
  答:平均走一步的长度大约是0.63米。
  解法二:
  一步平均长度=总距离÷总步数
  50×3÷(79+80+81)
  =150÷240
  ?0.63(米)    答:(略)
  小结:求一步一平均长度,即用所行的距离除以总步数。
  3、求两地间的距离。
  教师指出:知道了一步的平均长度就可以用步测出两地之间的距离。方法是: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数一数所走的步数,用一步平均长度乘以步数得两地间距离。
  例2:张健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0.64米,他从操场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一共走了125步。这个操场大约多少米长?
  距离=一步平均长度×步数
  64×125=80(米)
  答:这个操场大约有80米。
  问:为什么这里用大约呢?(步测的数据不精确)
  4、练习。
  课本“做一做”
  (二)、介绍目测的方法。
  1、目测是只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练习目测时:
  (1)先用测量工具量出一段距离,在每隔10米的地方插上标杆,看看10米、20米、30米……的距离各是多远,同时注意不同距离上标杆附近的人和其他物体的大小。
  (2)然后去掉标杆,根据确定目标反复练习,目测自己和指定目标之间距离是多少,并与实际测量结果进行比较,逐步提高目测的准确度。
  2、教师总结。
  在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不十分精确时,可用步测和目测。学会步测和目测对目学生活很有帮助。
  三、巩固练习。
  一块地长60米,小强从地的一头走到加一头,第一次走100步,第二次走98步,第三次走99步,一步平均长度多少米?
  小华平均一步长度是0.65米,他家到学校距离是1300米。从学校到家需要走多少步?(得数保留整数)。
  四、作业。
  课后小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步测和目测 教学设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