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5:22:46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②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③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④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毫米产生的意义及用毫米作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2、你能比划一下1厘米吗?
  能估计我手里的(    )的长度吗?想不想知道它的实际长度呢?它有5厘米。
  你的手张开,拇指和食指间的距离大约是多少?
  二、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
  1、估计数学书的长,动手量一量
  ①师:我们每天都接触的数学书,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②你能估计一下吗?指名汇报几个。
  ③怎么知道谁估计得更准确些呢?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放在哪个位置测量会更准确呢?(在投影仪上演示、课件再演示。)
  ④赶快动手量一量吧!每个人都试着量一遍。
  汇报交流:数学书的长度为21厘米。
  2、小组合作,估计数学课本的宽并测量验证
  ①每个人先估计
  ②量前先思考:尺子应该放在哪里测量比较准确呢?
  ③动手量一量
  测量时,如果发现了什么问题,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一下,把测量得到的结果先记在脑子里。
  ④汇报交流:
  宽:14厘米多   14厘米多8小格
  3、设疑揭题
  这多的8小格在数学上是怎么表示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
  三、探究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
  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就要用到毫米这个单位。
  1、请大家拿出直尺仔细观察,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你还发现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请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每一小格表示多少?)
  2、课件演示,建立直观的表象。
  0——1厘米之间是1厘米,有10小格,每一小格表示1毫米,所以1厘米=10毫米,毫米可以用国际通用字母mm表示。
  除了0——1厘米之间,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来呢1厘米就是10毫米呢?能不能用1句话来概括一下?(相邻的两个厘米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也就是10毫米)
  3、请学生用毫米这个单位表达数学书的宽(8毫米是哪一部分?再多几毫米就是15厘米了?)
  问:测量数学书的厚应该用什么单位?为什么要用到毫米这个单位呢?你估计它有几毫米呢?量一量吧!
  四、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学生在尺子再来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2、请你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3、动手比划:用拇指和食指夹住1分硬币,再轻轻将硬币抽出,看拇指和食指间的空隙有多大,就是1毫米有多长。同桌互相比划1毫米,看谁比划的准确?1毫米的长度给你什么感受?
  4、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者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
  5、你估计几页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把这几页捏紧后用尺子验证一下,多了或者少了就调整一下,然后数一数,大概有几页?
  6、说一说,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呢?
  提供资料:自动铅笔芯的粗细、圆珠笔芯粗细、降水量等
  五、巩固应用
  1、读一读
  师:多几毫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2、比比谁的眼力好
  ①先判断两个图形中哪个是正方形?
  ②量一量,看看你的判断对不对?
  你量的结果如何?量了几次?为什么你只量了两次就够了呢?
  正方形除了四条边相等外,还有什么特征?
  ③课件显示结果:
  1厘米8毫米如果以毫米为单位就是   毫米?
  ④反思提升:为什么第二个图形长和宽是不相等的,我们却看不出来呢?
  明明第一个图形是正方形,为什么看起来却不象呢?(因为同样长的一条线段,用眼睛观察,往往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一些。这就是在生活中为什么穿竖条的衣服让人感觉个子高一些的原因。)
  因此,我们在判断图形是否属于正方形,不能仅靠眼睛看,还必须用工具来测量一下。
  3、比比谁的手更巧
  量出每条边的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4、小马虎的日记
  早上,我们坐在长约8毫米的教室里,等着老师来上课。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毫米的认识”,老师来了后发给每个人1枚厚度约是1厘米的1分硬币。我估计了一下老师手里拿的粉笔的长度约为7米5毫米,我手里刚开始用的铅笔长度约为15毫米,我估计铅笔盒的高度大约为20厘米。老师让我们量一量橡皮的长度,约为8毫米。
  你想对小马虎说点什么什么?
  布置今天的课外作业:写1篇数学日记。
  六、小结收获
  说一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