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5:20:56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找规律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七册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过程,找到两端物体总是比中间的物体多1这一规律。并利用这一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事物的意识和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1.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2.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具学具】
  每位学生小棒10根、圆片10个;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引出规律。
  1.猜谜语
  师:出示谜语后说:“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
  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又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2.引导学生观察手。
  师:请同学们伸出自己的一只小手,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你的手上有没有数学问题?
  3.引入新课。
  师:原来我们的手上有这么多的数学知识,其实,这种数学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想不想继续探索、找出它的规律?
  师:先板书(找),然后说:“咱们就一起到兔子乐园瞧一瞧!同学门把眼睛闭上,现在我们开始乘车(带领学生生模仿坐在车上摇摇放放的样子约15秒钟左右)兔子乐园到了,请下车,咱们进去看看吧!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一)认识物体排列规律。
  1.出示主题图。
  2.引导学生初步观察。
  师:瞧!你们看到了什么?
  3.引导学生深入观察,找出排列规律。
  (1)初步认识。
  师:指着手帕图说:“这里晒的是什么?”(手帕)“小兔子们真是讲卫生的好孩子!”
  师:把手帕图单独抽取出来后说:“这里的手帕和夹子是怎样排列的?
  (生:……)
  师:“我们把它叫做间隔排列”
  师:“夹子都排在哪儿呢?”(生:……),我们通常把它叫做“两端物体”。
  (板书)
  师:“手帕都排在哪儿呢?”(生:……)我们通常把夹子叫做“中间物体”。(板书)
  (2)消化认识。
  师:分别抽取第二组图、第三组图后说:“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两组图,看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生:……)
  师:“能说一说这两组图中分别谁是两端物体?谁是中间物体?”(生:……)
  (二)探究物体个数规律
  1.观察填表。
  师:(三组图全部展示后说)“请数一数这三组图中两种物体各有多少个,并把数的结果填写在表中。”
  组别
  两端物体
  数目
  中间物体
  数目
  第一组
  夹子
  手帕
  第二组
  兔子
  蘑菇
  第三组
  木桩
  篱笆
  师:“请认真观察填写的数据,再想一想,你发现什么?”
  2.组织交流。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引导揭示。
  师:“通过认识这三组图,你们发现了什么?谁能概括地说一说?”(生:……)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规律的三要素)(1)间隔排列;(2)两端相同;(3)两端比中间多1。”
  (三)验证规律。
  1.质疑。
  师:“是不是两种物体只要间隔排列,都具备这样规律呢?(生:……)
  师:“想不想证明一下”(生:……)
  2.操作。
  师:(课件出示要求)“请同学们任意拿出几根小棒,在桌子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一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3.交流。
  师:指名3人汇报后,再组织在小组内交流。
  4.推想。
  师:(1)“如果两端都摆小棒,摆了20根,圆片应摆几个?”
  (2)“如果两端都摆小棒,摆了60各圆片,应摆多少根小棒?”
  5.揭示。
  师:“刚才同学们动手摆的时候,虽然用的小棒根数和圆片个数各不相同,但每人用的小棒都是代表两端物体,圆片都是代表中间物体,得到的规律都是: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6.完善认知。
  师:出示 ︳●︳●︳●︳●︳●︳●摆法后质疑:“请同学们看看这种情况,也符合我们认识的规律吗?为什么?”(生:……)
  师:“小棒和圆片不仅要间隔排列,而且两端要完全相同,小棒的根数才能比圆片多1”。
  三、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是我们今天认识的规律排列现象?
  2.填空。
  ①在~●~●~●~●~●~●~中,两端的物体是(    ),中间的物体是(    ),(    )比(    )多1。
  ②马路一边有32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   )个广告牌。
  ③ 字母A和B间隔排列,且两端相同,已知A有25个,则B(       )个,如果B有32个,A应有(    )个。
  ④经过了12个白天,那么经过了(         )个黑夜。
  3.变式练习。
  把一根木头锯4次,能锯成多少段?如果锯成8段,要锯多少次?
  4.拓展练习——圆周问题。
  (1)请4位男同学和4位女同学到讲台前间隔排列可以吗?要符合今天我们认识的规律,你有什么办法?
  (2)如果现在把讲台前的同学间隔围成一周,可以吗?
  (3)引导揭示:两种物体间隔围成一周,它们个数相等。
  5.对比练习——P49第3题和第4题。
  四、课堂小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