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5:20:28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目的:
  1.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能凭借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弄清三步计算应用题的知识结构,并能列综合算式进行解答。
  2.培养学生初步的搜集信息、选择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特点:应用题检验的方法。
  教具准备:计算题辅助教学软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生猜老师的年龄。
  2.生提供信息:如果老师不直接告诉年龄,你能提供几条信息,使同学们从你所提供的信息中推算出老师的年龄吗?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展开,让学生灵活选择条件进行解答。
  [说明:课的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开
  1.师提供信息。
  同学们种树,三年级种了36棵,四年级种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种的棵数比三、四两个年级种的总数少8棵。
  (1)独立操作:你能用线段图把这几条信息表示出来吗?
  (2)指名回答:先画什么?再画什么?五年级种的棵数怎么表示?(课件显示)
  (3)提问:这些信息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如:四年级种的棵数,三、四年级共种的棵数,五年级种树的棵数,三个年级共种树的棵数等。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课件在线段图的相应的位置上表示出来,并打上“?棵”。一、二步计算的问题马上让学生口答。)
  [说明:利用教师提供的信息,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习的能力也得以提高。]
  2.尝试解答:五年级种树的棵数,即例1。
  3.指名板演。
  36+36x2-8   36x(2+l)-8
  =36+72-8   =36x3-8
  =108-8     =108-8
  =100(棵)   =100(棵)
  答:五年级种树100棵。
  4.学生说出两种解法的思路。
  5.揭示课题: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6.小组讨论:如何来检验算式是否正确?
  7.交流汇报。
  (1)把得数当作已知数,再算一遍:
  36+36x2-100=8(棵)
  正好符合原来的已知条件。
  (2)换一种方法解答。
  [说明:放手让学生进行尝试、分析,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先尝试后讲解,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的落实。]
  8.试一试。
  在“学雷锋做好事”活动中,四(l)班同学做了25件,四(2)班同学做的件数比四(1)班的2倍少15件,四(3)班做的件数是四(2)班的2倍,四(3)班同学做好事多少件?
  同桌互说解题思路,并说出算式中前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9.概括三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步骤。(课件显示)
  (1)读:弄清题意,找出条件和问题。
  (2)想:分析题里数量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算:列出算式,算出得数。
  (4)验:进行检查,写出答案。
  [说明:既让学生在具体的解题体验中自然地总结出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又能从中给予合理地简缩,形成“读——想——算——验”的学习方法,并适当地进行板书,有利于学法指导。]
  三、巩固
  1.先说图意,再列式。(课件演示)
  (生讲一个算式,课件显示一个)
  2.选择题
  (1)果园里有桃树60棵,是梨树棵数的2倍,苹果树的棵数比梨树和桃树的总数少20棵,果园里有苹果树多少棵?正确算式是(C)
  A.60x2-20    B.60÷2-20
  C.60÷2+60-20   D.60x2+60-20
  (2)买一台洗衣机要600元,买一台彩电比买3台洗衣机的价钱还多100元。买一台洗衣机比买一台彩电要少花多少钱?
  正确算式是(B、D)
  A.600x3+100
  B.600x3+l00-600
  C.600x3+100+600
  D.600x(3-1)+100
  (回答正确,鼠标点一下序号,自动跳入括号,并发出鼓掌声。错误的,则序号自动从括号中弹出,并要求说出错在哪里。假如要使这个算式成立,应用题该怎么改?)
  3.小组合作,搜集生活中的信息,编一道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小组间交换做题并校对。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怎样解答一般的三步计算应用题?其中,最关键的步骤是什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三步计算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