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5:17:47

《统计》教学设计三

  第一课时
  复习平均数例1、例2;统计表
  教学目标:
  通过例1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求平均数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及怎样求出总数等内容和理解。
  通过例2的复习进一步掌握求稍复杂的平均数问题的方法。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并能应用原始数据和表格计算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复习平均数。
  出示例1
  问:要求七个班的平均人数,该怎样算?让学生自己算出结果。
  想一想:如果已知七个班的平均人数,求这七个班的总人数,该怎样算?让学生自己解答。
  通过计算让学生总结出求平均数问题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2
  学生想:要求五年级平均每人做多少个,必须先求出( )和( )
  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
  让学生总结求较复杂平均数问题的计算方法。
  完成137页的“做一做”
  复习统计表
  出示137页的例题。
  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入表中的空格,再验算合计数和总计数,看看计算的结果对不对。
  完成138页的“做一做”
  第二课时
  复习统计图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让学生归纳整理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扇区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进一步加深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初步了解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统计图反映情况较为合适。
  教学过程:
  复习
  回答
  你学过哪几种统计图?
  出示某电子仪器一厂和二厂在三个方面的统计图。
  回答四个问题
  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产值增长和快?
  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工人人数多?哪个厂的技术人员多?
  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外销产品占销售总数的百分比大?
  综合上面的分析,你认为哪个厂的生产搞得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把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进行概括和总结。
  让学生看书或出示140页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统计》教学设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