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5:17:40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比例各部分名称,组比例。
  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 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提问:什么是比?一辆汽车4小时行160千米,说出路程和时间的比。
  2、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12:16      :       4.5:2.7   10:6
  二、 新授
  提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在过去学过比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一个的知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 比例的意义
  出示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从上不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
  (1)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结果后,师指出: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是相等的,可以用等号将两个比连起来写成下面的等式。
  板书:80:2=200:5或   =
  师:这样的式子,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做比例。
  (2) 口答
  A、把复习第2题中两个比值相等的比用等号连起来。
  B、用等号连接起来的式子叫做什么?
  C、根据刚才的回答,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
  (3) 小结。
  A、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这两个比相等。
  B、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比值不相等的两个比就不能组成比例。
  (4) 练习,课本第10页做一做。
  2、 比例的基本性质。
  (1) 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例题:80:2=200:5
  并自学课本
  提问:什么叫做比例的项?什么叫前项?什么叫后项?什么叫内项?什么叫外项?这四项分别在等号的什么位置?
  (2) 说出下面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6:10=9:15       8:3=3.2:1.2   1/3:1/6=16:8
  (3) 计算:上面比例中的外项积与内项积。
  (4) 引导学生观察每个比例中的计算结果,发现这两个乘积有怎样的关系?
  师:想一想,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
  (5)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板书性质
  三、 巩固练习
  1、 完成第2页的“做一做”。
  2、 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第1题,
  四、 总结
  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什么?
  2、 怎样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五、 作业
  1、 完成练习四的第1-3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