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5:17:01

四年级数学教案——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
  2.能分步解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分析比较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讨论、试算,感知算理和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确定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投影片等。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出示口算卡片)
  56×2+5678×4-78
  168-17×4100-100÷5×3
  2.复习题:
  读题,分析解题思路。
  提示:要想求出“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四年级栽树棵数怎样求?为什么用“56×2”,你们是根据哪句话这样求的?
  学生独立解答、订正。
  (二)探索新知
  1.利用投影片改复习题为例5。(课件演示)
  (抓住复习和例5的联系点,设计了复习题,为学习例5做好铺垫,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2.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讨论: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哪一句?
  (教师在“五年级栽的比四年级总数少10棵”下面画出曲线。)
  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呢?
  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4.根据线段图和题意,讨论思考:
  要想求出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先知道什么?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说的?为什么?
  启发学生:“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能直接求出来吗?解答这道题,第一步求什么?第二步求什么?第三步求什么?
  (通过线段图,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5,通过交流汇报,确定解题思路,教师板书小标题,再让学生直接在书中填空,指定一名学生板演。
  形成板书:
  四年级栽树多少棵?
  56×2=112(棵)
  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56+112=168(棵)
  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树158棵。
  6.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例5的解题过程,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什么?
  抓住关键句理解数量关系,依据关键句确定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并分步解答。
  引导学生观察:在解题过程中,56这个已知条件用到了几次?分别是在求什么时候用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解答应用题时,有的已知条件不止用一次,具体怎样用,要根据题目内容确定。
  7.反馈练习: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同桌讨论,关键句是哪一句,再根据题意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确定2-3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然后再让学生分步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1、“做一做”第2、3题。
  同桌每人选一题,互相说一下这道题的关键句是什么,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然后独立完成。
  2、练习五第1题
  先画图表示数量关系。
  (四)、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学习内容,指出这类应用题是三步计算应用题,还是两步
  计算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进一步明确:解答此类应用题,要抓住关键语句,明确数量关系,通过分析关键语句确定的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步骤。
  提示同学:有的已知条件在解题时不止用一次。
  六、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2题
  七、板书设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年级数学教案——三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