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5:16:57

四年级数学教案——“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教学

  整体感知
  第一单元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混合运算;第二节:应用题;第三节: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
  混合运算中的三步试题是在第五、六册已学过三步试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三步试题,是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式题,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三步式题与两步计算式题间的联系,强化运算顺序,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独立计算,并逐步提高运算的正确率与运算速度。三步计算文字题是在两步计算文字题的基础的扩展,以提高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并用算式表达的能力和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计算三步文字题时,要着重从分析文字叙述人手,先确定最后一步是什么运算,再根据数量关系向前推导,确定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一部分在前,哪一部分在后,以及括号怎样使用等,直到列出综合算式。
  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其中两步计算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与第六册学习过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有所不同,特点是未知量可以随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时,要从求未知量与两个已知量的联系人手,分析数量关系,得出两种解题思路,进而列式解答。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从解题思路上是互逆的,教学时,应加强两种类型题的联系,通过对比练习强化数量关系,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应用题部分还安排了比较容易解答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这是原来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发展。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近,数量关系简单,学生利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通过类推,可以比较容易掌握三步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教学时,可以从两步应用题引入教学,让学生利用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来分析主要数量关系,从与两步应用题的对比中确定运算步骤。应用题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同时,教材还介绍了检验的方法,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但检验方法只要求学生初
  步掌握,不要求写检验过程。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是统计的初步知识。教材在以前渗透统计思想的基础上,从本册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数据整理包括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对数据整理有初步认识,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能把不完整的简单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填写完整。求平均数是一种统计方法,要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注意与平均分的区别,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据的方法。本单元的统计知识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理解即可。
  在本单元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比较、拓展,将新知识点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联系起来进行教与学。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要多动手、多讨论、多交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要调动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特别是学习应用题的乐趣。此外,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能
  力,包括计算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掌握括号内含有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能够计算较复杂的三步式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类推能力及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计算和做事要仔细认真。‘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教学难点:准确计算三步运算式题。
  四、教具学具准备
  卡片、课件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练习:(卡片)
  30+30÷342×380÷16+2
  12×5-60÷28×5×10120÷4×5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同桌各选一题,互相说一说:题中含有哪些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订正并强调: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含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
  3,计算:
  32+540÷18100-(32+30)
  同桌互说运算顺序,并口算出结果。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观察刚才的两道题,能不能把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式题呢?(教师边提问边用色笔在30和540÷18下面画上线。)
  学生组题,老师板书:100-(32+540÷18)
  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混合运算的例题1。
  板书课题:混合运算例1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2.对照例1与复习题,讨论:例1与以前我们学习过的混合运算题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得出结论:例1的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
  教师引导:这道题中的小括号内含有除法和加法两级运算,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3,学生自己直接试做例题,做完后同桌对照,并互相订正。
  4.指名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形成板书:
  例1100-(32+540÷18)
  =100-(32+30)
  =100-62
  =38
  5.讨论: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汇报,进一步明确:
  (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学会学习方法。)
  6.教师指出:像这样的题目,计算时可以把括号内的两步计算省略一步,直接写出括号内的计算结果即可。教师在“100-(32+30)”外围画上虚框,表示计算时可以省略。
  7.反馈练习:第1页“做一做”。
  同桌同学每人选一题,先用铅笔在第一步运算的算式下画横线,再与同桌互相说一下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然后计算。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
  1.完成练习一第2题。(板演订正)
  2.判断。
  通过订正,强调:在计算时,除要注意运算顺序外,还要注意计算的准确性。
  3.变式练习;
  (通过变式练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强化三步式题的运算顺序,并体会括号具有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注意什么问题?
  六、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1题,左右两组中任选一组,课堂内完成。
  七、板书设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年级数学教案——“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