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5:15:43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本课题教时数:1本教时为第1教时备课日期8月31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因数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学会应用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知己的关系来验算乘法,提高验算乘法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验算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因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
  PP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复习铺垫
  二、讲授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1、口算。
  20×4=14×3=25×2=
  80÷20=42÷14=50÷25=
  80÷4=42÷3=50÷2=
  口算时让学生说说除法时怎样想的?
  提问:每组里第一道时乘法,反过来可以得到几道除法题?
  2、口答。
  ()×4=2016×()=48
  提问:()里的数可以怎样算出来?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乘法的计算,大家回顾一下学习了哪些乘法计算。(表内乘法、乘数时一位数的乘法、乘数时两位数的乘法)
  揭示课题:我们以前学习乘法,都是学习乘法怎样进行计算的,那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乘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讲解因数的概念。
  (1)再6×4=24这道乘法算式里的三个数叫什么数?
  (2)说明乘数又叫积的因数。齐读第3页的开头两行。
  说说下列各式谁是谁的因数:
  19×3=5715×4×60
  (3)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积的因数。
  2、教学例1
  (1)教师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指名让学生看插图编应用题。学生编踢后教师出示课本例一的题目。
  (2)让学生列式并解答,并板书,然后指导学生说出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因数、因数、积)在三个数下面分别板书出来,并提问:在这个乘法算式中,已知数叫做什么?求出的数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指出:从这个算式可以看出,“因数×因数=积”也就是说“积=因数×因数”(板书:积=因数×因数)
  (3)组织学生观察插图,指名学生口编两道除法应用题。出示两道除法应用题,让学生解答在课本上
  提问:第二小题是怎样解答的?(板书:36÷12=3(盒))
  第三小题是怎样解答的?(板书:36÷3=12(枝))
  (4)启发思考第二小题是求什么?它在第一小题中是什么数?求乘法算式里第一个因数是怎样算的?(板书:第一个因数=积÷第二个因数)
  启发思考第三小题是求什么?它在第一小题中是什么数?求乘法算式里第二个因数是怎样算的?(板书:第一个因数=积÷第一个因数)
  (1)引导抽象、概括。
  小结:第2、3小题求的都是一个因数,计算是都用积除以另一个因数,这就是乘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板书: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让学生齐读: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教学示例2
  (1)提问:过去验算乘法算的对不对,用的是什么方法?
  说明:学习了乘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后,知道了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验算乘法。
  让学生看第4页第2小节
  (2)出示例2
  提问这道乘法怎样算,求出积以后因该怎样验算?
  集体订正!让一个学生说说计算验算过程。
  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验算?
  提问:除得的商和乘法里的哪个数是一样的,这说明前面的乘法算对了吗?
  指出:验算乘法可以用求出的积除以另一个因数,看看得数是不是另一个因数!
  (1)完成练一练1、2题!
  (2)教师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一1~4小题!
  (4)教师集体订正。
  乘法算式里相乘的两个数又叫因数。因数是想对积而言的。而想乘的两个数中,任意一个相乘的数中,任意一个相乘的数作为一个因数,剩下的一个,就可称为另一个因数。因数和积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课后感受
   学生在没有教之前就已经知道“因数”这个概念,知识不能完整的说而已,因而教起来比较容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