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案——计算中的规律练习一(1)
教学目标1、通过构建生动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感受乘法计算中的规律,引导学生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同时引导学生根据题意选择已知条件解决不同的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在平等的、民主的、富有情趣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计算技能。
3、在巩固认识乘法,运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联系区别,增强估算意识,并继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感受乘法计算中的相应规律,学会用简便方法计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 学环节
过 程目标
教 师活动
学 生活动
反 思
复
习
导
入
由不同的乘法类型出发,回忆乘法,为练习做好准备。
出示乘法算式,复习笔算
口算练习:
20×50025×100210×43×12010×46040×80040×200200×7060×900学生直接说得数
指名说,让学生说说口算的方法。
提问: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口算较简便
观察,比较。
回忆乘法计算方法
学生直接说得数
指名说,让学生说说口算的方法
巩
固
练
习
通过计算和比较,使学生初步认识每组题目中的联系,感知其中的运算规律,为更加灵活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学好乘法分配律打好基矗
引导学生用已经学过的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的计算
让学生主动搜集题目的信息解决问题,进一步积累对乘法分配律的感性认识。
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说得数
比较第1、2组题,说说每组两道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比较第3组题。说说怎么计算简便
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对运用第6题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的同学要给予表扬。如:36×250=250×4×9
125×64=125×8×8
第10题
读题后,帮助学生理解:一套单人课桌椅是指一张课桌和一把椅子。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独立完成在自备本上
观察每组两道题之间的联系
了解:一个数连续乘两个数就等于乘这两个数的积。
引导学生说出:501个20相加,可以先算500个20是多少,再加上1个20
运用简便方法计算
理解题意
独立完成在书上
说一说
在练习中发现:学生对于简便运算掌握不是很扎实,运算的方法不灵活。
思考题学生解决起来有点问题,
总结
指导学生弄清楚公园对不同购票人数的价格的规定。根据题意合理选择已知条件解决不同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试验的过程中,体会两个数相乘的积的大小与乘数的关系,了解铺地锦的有关知识。
师生共同总结,你学会了什么?揭示课题
第12题
指导学生看懂表格。
学生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问题。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思考题:
用1、2、3、4、5这5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和一个三位数,要使积最大,要使积最小,该怎么写?
你知道吗?
介绍铺地锦的有关知识
1、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完成练习一的8、9、11题
独立完成
说说思考过程
弄清楚公园对不同购票人数的价格的规定
思考交流
寻找思考题的解决方法
学习铺地锦的有关知识
说一说
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250×3248×125
250×4×8125×8×6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