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5:14:24

四年级数学教案——三角形2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画图和实验等活动中,发现并认识三角形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以及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2、会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会测量或画出三角形底边上的高(高在三角形内),能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以及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或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3、在由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过程中,以及探索图形特征和相关结论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并能和同学合作交流,进一步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和设计理念:
  本单元主要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三角形和其他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在四年级相对集中地认识了角,认识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这些都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既为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提供学习经验,又能为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面积打好基础。本单元的内容分三段安排:第一段,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包括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第二段,学习三角形的分类和内角和;第三段,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及其特征。最后安排了练习三,让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设计和教学时应遵循以下三个要点进行:一是注意引领学生联系现实情境认识三角形,从而形成三角形的初步概念。二是注重在丰富的活动中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一些特征,充分体现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自主发现和主动建构的特点。三是强调在动手实践和解释交流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促使新知生成更加深刻,更加完整,体现系统性。
  三、教学时间安排:六课时
  四、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三角形的认识
  仪征市真州小学俞万军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第22-23页内容,第24页“想想做做”第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较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
  设计理念: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小棒。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三角形,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三角形?
  揭示课题。
  回忆。
  互相交流生活中的发现。
  二、认识三角形。
  1.感知三角形。
  2.介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3.练习。
  4.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⑴分组操作。
  ⑵组织交流。
  ⑶小结。
  展示例题场景图。
  有三角形吗?能想办法做一个三角形吗?
  巡视指导
  你是怎么做的三角形?
  展示做出的三角形并汇报过程与方法。
  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点?
  能在本子上画一个三角形吗?
  提问:仔细观察画出的三角形,你知道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指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说明并板书各部分名称。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提示:可先点点,后连线。
  要求:拿出教师指定的小棒,拼三角形,分别是:(单位:厘米)
  2、3、7;
  2、3、5;
  3、5、7
  3、7、9
  5、7、9
  哪三根不可以围成三角形?
  哪三根可以围成三角形?
  为什么同样都是三根小棒,有的能围成,有的却不行呢?
  比较它们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提示:用2根长度的和与第3根比)
  用3、11、6厘米的小棒围成三角形。
  三角形的特征:
  较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
  观察,交流。
  学生运用自带材料独立做一些三角形。
  交流做三角形的方法:小棒摆、钉子板上围、沿三角尺边画、用直尺在方格纸上画、......
  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明确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围成的)。
  独立完成画三角形。
  讨论: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和几个顶点?
  交流后明确: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和3个顶点。
  独立完成。
  并标出三角形的边、顶点和角。
  分组操作,并记录每一种情况。(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填)
  2、3、7;
  2、3、5;
  3、5、7
  3、7、9
  5、7、9
  分组计算、比较、分析。
  交流结果(2根长度的和大于第3根时,能围成,小于或等于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选择。交流:各位同学是如何选的,并说明能拼成的理由。
  交流发现:你觉的刚才的发现该如何修改?
  自由练读:三角
  形的较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巩固练习。
  出示第24页“想想做做”第2题。
  根据每组中三条线段的长度直接作出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
  出示第24页“想想做做”第3题。
  先指一指从学校到少年宫的不同路线,并回答第一问;再让学生找出最近的一条路,并要求解释理由。
  读题,分析、判断并交流(第2、3两组都可以......)。
  观察交流(有三条:①学校-电影院-少年宫;②学校-少年宫;③学校-邮局-少年宫)。
  (第②条最近;因为①、③两条路线都与第②条围成了一个三角形,根据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所以第②条最近。)
  互相交流。
  四、评价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你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
  交流,评价总结。
  五、作业设计。
  1.三角形有()条边、()个角和()个顶点。
  2.以下长度的线段:(单位:厘米)
  5、6、7、8、9、11、12、15
  你能选择三根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年级数学教案——三角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