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案——《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页例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感受动手实验是探索数学规律的途径和方法,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1、重点:在观察、操作、比较和分析中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2、难点:应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关键:(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关系。
(2)借助实际操作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含例3情境图的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2、学具: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一把剪刀和9条纸条(不短于10厘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课件出示:课本第82页例3情境图。
(1)师:这是小明同学上学的路线。请大家仔细观察,他可以怎样走?
随着学生回答可能出现如下三种路线:
A、小明家→邮局→学校
B、小明家→学校
C、小明家→商店→学校
(2)师:在这几条路线中哪条最近?为什么?(同桌讨论,指名2-3名学生汇报结果)
2、设疑,激发探索学习的兴趣,引题。
师:大家都认为走中间这条路线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
请大家看看,连接小明家、商店、学校三地,近似一个什么图形?(三角形)连接小明家、邮局、学校三地呢?(三角形)那么走中间这条路,走过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条边,走旁边的路走过的路程实质上是三角形的另外两条边的和,根据刚才大家的判断,走三角形的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边大,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有这样的关系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探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在说明连接三地的形状像三角形的同时课件抽象出三角形的形状)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实验。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
师:每个小组分别剪出6、7、8厘米,4、5、9厘米和3、6、10厘米的三组纸条,用每组的纸条摆出三角形。
2、合作交流:
会出现两种情况:有的纸条可以摆成三角形,有的则摆不成。
师: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内合作研究、交流想法。
3、汇报发现:
指名汇报结果,学生可能会说出如下发现:
(1)、6+7>8,6+8>7,7+8>6
(2)、4+5=9,4+9>5,9+5>4
(3)、6+33,10+3>6
引导学生比较上面的三组式子,共同归纳出:三角形任意的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小结:当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摆成一个三角形,所以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巩固练习、深化体会。
1、师: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三角形,用尺测量出三边的长度。再算一算,看看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师巡视指导。)
2、课件出示三组线段。
提问:哪组线段可组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
(小组讨论,指名1-2名同学汇报)
四、联系生活、应用拓展。
1、小黑板出示下图。
2、师:以上是A、B两村与公路的位置图,如果要建一个公共汽车站,车站建在哪里才能使两村的人到车站路程的和最短?
(小组合作探究,汇总发现:用反证法得出结论,在公路上任意选一点D,然后将ABD连线组成一个三角形,因为AD+BD>AB,所以AB两点的连线与公路线相交点C,就是建公共汽车站的位置。)
五、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六、作业设置,课外延伸。
1、完成练习十四的第4题。(第86页)
2、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厘米和5厘米的木棒,要能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能用的木棒的长度范围是()。
七、板书设计。
探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A
BC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即:AC+AB>BC
AC+BC>AB
AB+BC>AC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