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5:12:55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式题:
  1.(35+65)×372.35×37+65×37
  3.85×(174+26)4.85×174+85×26
  5.(80+8)×256.80×25+8×25
  7.32×(200+3)8.32×200+32×3
  “根据乘法分配律,都有哪些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为什么?”
  教师:根据乘法分配律,第1个算式和第2个算式的得数应该一样,第3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的得数也应该一样。下面大家一起来计算。第1、2、3组的同学算第1题和第3题,第4、5、6组的同学算第2题和第4题。大家抓紧时间做,比一比看哪几个组的同学算得快。
  “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为什么第1、2、3组的大部分同学都那么快就算出了得数?”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第1题和第3题中,两个数的和都是整百数,整百数乘以一个数当然是很方便的。而第2题和第4题都要先算出两个乘积再相加,比较麻烦。
  教师:下面还有两组等式,大家再来计算一下,第1、2、3组做第5、7题,第4、5、6组做第6、8题。
  “这次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这次为什么第4、5、6组的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快了?”
  教师:第6题和第8题分别乘得的两个积,都有整百数,计算比较方便。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新课
  1.教学例7。
  (1)教师出示例题:计算102×43。
  教师:这道题是一个三位数乘一个两位数,我们可以用笔算进行计算,但是比较麻烦。
  “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使我们能够用口算就能算出得数呢?”(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
  教师:从上面的复习题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两个加数分别要乘一个数,而这两个加数中有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就先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以那个因数再相加比较简便。现在的题目是102乘43,想一想:能不能把其中一个因数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使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多让几个学生发言。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
  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86
  “上面计算中的第二步根据是什么?”(乘法分配律。)
  教师概括:两个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可以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这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2)教师出示例题:计算9×37+9×63。
  教师:这道题是要计算两个乘积的和。
  “仔细看一看这道题里的两个乘法计算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两个乘法计算有相同的因数9,另外两个因数是37和63,它们的和正好是100。)
  “联系上面的复习题,想一想这道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呢?”(先把37和63加起来,是100,再同9相乘,得900。)
  “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教师:这道题告诉我们,有些题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再来看一看怎样的计算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呢?先让学生说一说。
  教师概括:首先,要计算的是两个乘积的和;两个乘法计算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的和又是整百或是整十数,这样的计算我们就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结语:过去我们做口算乘法时,实际上已经应用了乘法分配律。让学生自读第65页的相关内容。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四的题目。
  1.第2题,让学生口算。当计算101×57和45×102时,提问:“你是怎样做的?得多少?”
  2.第3题,先让学生自己计算。核对时让学生回答:
  “如果按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
  “怎样计算简便?根据是什么?”
  第4小题,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先把算式38×29+38写在黑板上,再引导学生想:从表面上看这道题不是两个乘积的和,但是题中的乘法有因数38,后面所加的数恰好也是38,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如果所加的数是38乘一个数,那时我们就可以用乘法分配律了。提问:
  “想一想怎样使所加的38变成38与一个数相乘,而且乘积仍是38?”教师同时板书:38×?=38。学生回答后教师把“38×?”中的“?”改为“1”。
  “下面应该怎样算呢?”让每个学生先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然后再请一个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年级数学教案——乘法分配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