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案——《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
教学内容:练习三十四的第7--10题。教学目的:通过解答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的练习,使学生进-‘步理解两步应用题与三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让学生做教科书第187页第(八)栏的口算题(直接写得数)。
二、讲评上节课留的作业中的问题
教师选出上节课作业中出现问题较多的-、两道题,请一、两名学生做在黑板上,然后给全班同学说一说,应该怎样分析数量关系,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教师应给予必要的强调和补充,并纠正学生作业中所出现的错误。
三、应用题练习
1.做练习三十四的第7题。
请一名学生读第(1)题:
“光明小学校办工厂要制做4500套教具,计划每天做300套。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做75套,完成原生产任务要多少天?”
教师:“这道题已知什么?求的是什么?要解答这道题,应该怎样分析?”
学生:“可以从问题开始分析。先想’要求完成原生产任务需要多少天,必须先知道什么条件?‘然后再想’由于已经知道原生产任务是4500套,只要再求出实际每天做多少套‘就可以了。”
教师:“怎样求出实际每天做多少套呢?”
学生:“题中告诉我们,原计划每天做300套,还告诉我们,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做75套。这样就可以先算出实际每天做多少套。”
教师:“他是这样分析的。谁还有别的分析思路?”
学生:“也可以从已知条件开始分析。由后两个已知条件,可以先算出实际每天做多少套。再用4500套除以实际每天做的套数,就得到完成原生产任务要用多少天。”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同时请-名学生做在黑板上,最后集体订正。
再请一名学生渎第(2)题。
教师:“把第(1)题的第二个条件改成’计划15天完成‘后,解答时所需要的条件有什么变化?
学生;”第二个条件改变后,原计划每天做多少套也不知道了,还得先算出原计划每天做多少套。“
让学生把第(2)题也做在练习本上。同时请一名学生做在黑板上。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道题。
教师:谁能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指名请两、三个学生说,教师提示、补充。(由于这道题要求解答的问题只有一个条件,题目里没有直接给出,需要先算千步,才能再求出最后结果。一共需要两步计算。而在第二题中,要求解答的问题所需要的两个条件都没有直接给出,要先算出所需要的两个条件。一共需要三步计算。)
2.做练习三十四的第8题。
让学生独立审题,在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请一、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3.做练习三十四的第9题。
清一名学生读题,并解释题意,使学生理解”计划全年生产洗衣机16800台“和”提前2个月完成“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说,计划是12个月完成,实际是
(12-2)个月完成。弄清计划与实际用的时间后,再让学生弄清”照这样的速度“是哪样的速度。经过分析,学生弄清计划生产与实际生产的数量关系以后,可以让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又进行了解答应用题的练习。其中最重要的是分析数量关系。从今天的练习题来看,分析时可以从问题出发,逆推去找所需要的条件直到能从已知条件先算出来为止;也可以从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出发,依次考虑可以算出哪些结果,直到能与所求的问题联系上为止。有时我们也可以把问题和条件联系起来想。”
2.布置作业:练习三十四的第10题。
课题六,综合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三十四的第1l一18题。
教学目的:通过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的综合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答。
1.6×500.52+0.150.9÷0.15
3.8+4.70.6×0.048-5.7
7.2÷0.62.6-0.521.4×60
2.教师出示下列式题,请两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然后集体订正,(着重说明计算顺序。)
75.6÷13.5一(3.6+1.78)
「15.2+(8.4-4.5×0.8)]÷1.6
二、列综合算式练习
1.做练习三十四的第11题。
先让学生自己看书弄清题意,在练习本上做这两道题。然后请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计算的。特别注意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要使用中括号。
2.做练习三十四的第12题。
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做,然后集体订正。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计算的。特别是如何使用括号。
三、解答应用题练习
1.做练习三十四的第13题。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做,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然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三十四的第14题。
教师:“这道题要求我们用两种方法解答。大家先仔细看一看题,想一想,要求一共要用多少天,可以有哪两种不同的思路?”
3.做练习三十二的第17题。
教师:“这道题要求补充上问题,编成三步应用题,再解答。大家想一想,补上什么样的问题才行?”(小组讨论)
经过讨论,找到应该补充的问题,就可以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又进行了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的综合练习。在列综合算式时,要注意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括号。在解答两步以上计算的应用题时,要注意认真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有时还可以想一想有没有其他不同的解法,使解答的过程更简便。”
2.布置作业;练习三十四的第15、16、18题。
课题:行程问题(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5页准备题和例6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三十五的第l一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有关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学会解答已知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和相遇时间,求路程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有关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具准备:写好准备题和例6的小黑板两块,有条件的学校可准备演示“相遇问题”的活动教具一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板书题目:“张华每分走60米,他1分走多少米?2分,3分呢?”
指名学生解答后,把书上的表填完。
教师:“解答这道题时,我们用到哪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在算式下面板书:
速度×时间=路程
教师:“像这样有关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应用题,通常叫做’行程问题‘。”(板书课题:行程问题)
二、学习新知
1、教师出示写好准备题的小黑板(题目下应画出表示运行的示意图)。请一名学生读题,并解释题意。
请两名学生到黑板前面来表演一下(或者用教具做演示)。
教师:出示投影:(1)他们两个之间的距离发生了什么变化。
(2)最后怎么样了?(两学生走,最后碰到一起。这就叫做’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叫做’同时出发,相对而行‘,或者’同
时出发,相向而行‘。大家可以看到他们每走一分,他们之间的距离就缩短一段。缩短的这一段,就是他们俩人海分所走的路程的和。最后他们碰到一起,就叫做’相遇‘。)
请全班学生打开教科书第145页,
2.学习例5。
教师出示写好例5的小黑板(题目下应画出表示运行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完成例5。
指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第一种解法:
65×4+70×44
=260+350
=540(米)
答,他们两家相距540米。
教师:“谁能想出这道题有没有别的解答方法?”
(可以再让两名学生扮演小强和小丽走一走。注意每走1分,稍微停一下,经过4分,两人相遇。)
指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第二种解法:
(65+70)×4
=135×4
=540(米)
答:他们两家相距540米。
教师:“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两种解法有没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的思路:“第一种解法是先分别求出每个人所走的路程,再加起来。而第二种解法是先求出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的和--我们叫它’速度和‘,再乘以两人同时走的时间--4分。”(板书:速度和)
三、课堂练习
L做第146页“做一做”的第1题。
先让学生读题,并认真看图中的条件。特别要让学生注意两人行进的方向和相遇这个条件,防止有的学生没弄清题意就套用例题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列式解答。
2.做第145页“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再集体订正。
四、小结和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个物体同时相向运行的行程问题。同学们在解答这样的应用题时,一定要先弄清两个物体运行的方向、速度和时间,再解答。”
2.作业:练习三十五的第1-3题。
板书设计:例6
第一种解法:
65×4+70×44
=260+350
=540(米)
答,他们两家相距540米。
第二种解法:
(65+70)×4
=135×4
=540(米)
答:他们两家相距540米。
课后附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