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5:08:34

四年级数学教案——《三角形》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下P80~81页例1、2
  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教学之前,学生已经通过第一学段和四年级上册的学习,对三角形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认识了线段;学习了垂直,能从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认识了四边形以及特性与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会画平行四边形的高。在此基础上,本课安排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定义、高和底、稳定性等教学内容,为学习三角形的面积与各种图形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观察、推理、辨析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三角形的特征,知道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并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
  2、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会画三角形的高。
  3、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验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感受到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固定,形状大小就确定的稳定性的本质。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
  光看生活。
  教学重点: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认识三角形的高,并会画三角形的高。
  教学难点:对三角形稳定性的理解。
  设计理念:
  整节课的设计,试图让学生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自行构建三角形概念、高以及稳定性,以获得必要的“四基”。教学三角形概念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什么是三角形,再看课本中对三角形的定义,再通过辨析逐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教学三角形的高时,在尝试、交流、明理、再次操作、辨析、拓展中逐步构建高与底概念;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找准“学校数学”和“生活数学”的衔接点,摒弃三角形稳定性只停留在教材表面以“物”代“形”的嫌疑,演绎三角形稳定性“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确定,其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之本质。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
  1、揭题
  你们知道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吗?
  这节课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二、认识三角形
  1、认识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①关于三角形你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
  ②指一指三角形的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对三角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课的伊始就教学三角形各部分名称,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
  2、建立三角形概念
  ①什么是三角形
  ②阅读课本中三角形的定义
  ③释疑、辨析
  ④判断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阅读、推理、辨析等活动中形成并完善三角形的概念
  3、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①尝试画高
  ②展示汇报,示范画高。
  ③规范画高
  ④展示判断
  ⑤拓展延伸
  ⑥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交流、明理、再次操作、辨析、拓展,逐步构建高与底概念。
  三、三角形的稳定性
  1、生活中的三角形
  2、感悟生活中三角形的稳定性
  3、操作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4、观察对比深入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不应片面地去提倡“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但同时也不应唯一地强调“数学教学的形式化”,正确处理“生活数学”与“学校数学”的关系是数学教学的关键所在。这环节我让学生从三个层次逐步深入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从生活图片中初步感悟三角形表现出来的稳固;从操作活动中体验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从观察对比中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本质含义:边长固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固定。防止学生对稳定性的片面理解--拉不动就具有稳定性。
  5、稳定性的应用
  四、机动练习
  五、课堂总结
  个人资料:
  胡小红,女,1982年2月出生,本科,小高,现任教于平阳县萧江镇第二小学。从2002年参加工作以来,虚心好学,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地充实自己的教学功底,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的课题、论文、案例、教学叙事、随笔、课件等多次获省、市、县级一、二、三等奖;曾多次承担市、县级公开课任务,均获得好评;两次参加县优质课评比均获一等奖第一名;2005年度获“平阳县优秀教师”称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四年级数学教案——《三角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