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5:07:42

五年级数学教案——《梯形面积的计算第三课时》简案

  教学内容:混合练习(课本第84-85页,练习十九第11-18题)
  教学目标:⒈通过混合练习,理清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熟练地运用公式求面积和解答有关的应用问题。
  ⒉在复习与梳理中学会联系,进而提高综合分析解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梳理
  ⒈公式的复习
  我们已经学过各种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谁来说说这些公式各是什么?它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师生共同进行:边回顾、边画图、边讨论;
  ⒉教师指出:多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互相联系,彼此相关的,我们必须以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为基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重点,清楚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同在联系和区别。
  二、练习巩固
  ⒈独立完成练习十九的第12题--看谁正确率最高!
  要求:开列已知条件;写出相应的面积公式;列式解答。
  ⒉完成第14题
  先议:⑴左图是什么图形?求面积需要哪些条件?怎么取得?⑵右图是什么图形?为什么?求它的面积需要量几个量?把它们分别量出来。
  ⒊完成第13和15题
  在求得面积之后,怎样选择算法求解。
  三、综合提高:
  讨论:
  ⑴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3倍,高不变,面积怎样变化?如果高也扩大2倍呢?
  ⑵三角形的底不变,高缩小2倍,面积怎样变化?如果高缩小2倍,底扩大2倍,情况又怎样呢?
  ⑶一个三角形与一个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面积,那么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一定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高的2倍,为什么?
  四、总结:
  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关键是公式的理解与熟练,同时在选用公式时,尤其注意哪些图形求面积时要÷2。
  五、板书设计:
  梯形面积的计算
  六、教后感:
  步测和目测教材87页练习二十4---7第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意义以及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教具学具:标杆
  一、谈话
  上节课学习了怎样用工具测定直线和测量距离。在实际生活中,有时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不十分精确时,可以用步测或目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进行步测和目测。
  二、在室内教学步测
  1、步测就是人走步,然后通过所走的步数计算一段距离的长度的方法。实际上是以步代替工具进行测量。
  2、测定走一步的长度
  步测时,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是多少。通常先量出几十米的距离,再用均匀的步子沿直线在这里走三、四次,记好每一次的步数,然后算出平均走几步,再算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87页例1,先读题,再问:这道题先算什么?
  求出平均步数后再求什么?
  学生口头列式,师板书。
  3、平测两地间的距离
  知道了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再测出以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所走的不数,你能算出两地间的距离吗?
  88页例2
  步测两点间的距离,首先要测自己一步的平均长度,再测出走两点间的步数就能计算两点间的距离。
  三、室内教学目测
  1、测一段距离,除了用工具测量或步测外,还可以用目测。目测是用眼睛估量一段距离,在没有测量工具和要求测量结果不很精确时使用,还有些特殊情况,如士兵射击和投弹时也常用。
  2、用目测需要经常练习,积累一定经验后再进行目测较准确。(阅读88页中一段话)
  看88页的图,这是一幅实物参照图,图上给出的是相隔200米,500--600米,700--800米处人的大小轮廓。一般讲,距二百米能看清人的脸,距五、六百米能看清轮廓,在距七、八百米只能看出是人但轮廓已不很清楚。
  四、室外实地步测
  课前在30米的两端放两块砖。
  学生用步测的方法先测出每一步的长度,再步测出另两个砖块(45米)的距离。
  五、室外实地目测
  练习:师课前准备好练习设备,让几个同样身高的学生站在标杆处,让其余学生观测,再换个方向练习目测,看谁的结果接近实际距离。
  (误差:10%内很好,20%内较好,30%内较差)
  六、巩固
  89页6、7
  分组练习
  七、作业
  89页(4、5)
  板书设计:
  步测和目测
  教后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五年级数学教案——《梯形面积的计算第三课时》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