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5:06:02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 认识容量和升第1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容量单位“升”,了解“1升”的实际意义。在自制量器的过程中感受并进一步认识容量以及升。在练习用自制的量器测量一些液体的多少,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情境中提取的数学问题加以解释和说明。
  3、让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培养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以及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并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
  教具准备:教学光盘、水杯、水壶、量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学生收集的饮料瓶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森林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争夺冠军比赛,就是老虎和狮子正在进行的“喝啤酒比赛”。老虎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了两杯就开始摇摇晃晃,老虎得意地说;“我是森林中的酒仙!“狮子不服气地嚷:”你的杯子小,我的杯子大,所以我是酒仙。狮子和老虎谁都不认输,打起来了。你认为谁说的对呢?(师生讨论)
  一、探索领悟,认识容量。
  1、课件出示:两个茶杯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谁来说出哪个杯子里盛水多?
  3、说明:哪一个杯子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板书:容量)
  4、出示两个水壶
  5、你知道哪一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如果学生是通过观察得到的结果,可再提示可以怎样来证实)
  6、你说举例子来比较容量的大小吗?(如家中的热水壶跟水瓶比较)
  7、请同学们观察在这个水壶中盛了多少水?
  8、想一想,你能说出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你是怎么想的?
  9、我们可以把这壶水倒入杯中,看看可以盛多少杯。
  10、小组活动,将一壶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水杯中。
  11、谁来说一说,这壶水有几杯?
  12、同学们说的都不太一样,大家觉得这样说科学吗?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你能知道这壶水的容量吗?
  13、因此,人们就给容量定出了统一的单位。
  三、联系生活,认识容量单位升
  (一)认识升
  1、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容器。
  2、请同学们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用的是什么单位?
  3、指名两小组回答最大的容量和最小的容量。(板书:升或L)如果有毫升则向学生说明下面再来学习。(板书完整课题)
  (二)认识1升
  1、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升是容量的单位之一,那么,你认为1升有多少呢?小组交流一下。
  2、要想科学的认识升这个单位,我们先来认识这个量杯(出示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3、现在,老师将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中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你发现什么?
  4、板书: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四、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1)实物投影出示想想做做第一幅图
  (2)图上的3个容器,哪个容量最小,最个容量最大?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吗?
  (3)指名生上台操作。
  2、“想想做做”第2题
  (1)请每个小组将准备的杯子拿出来,先估计一下,哪个容量最大,哪个容量最小?
  (2)接下来,请每个小组像刚才一样实验一下,你估计对吗?
  (3)指各两小组回答:你们是怎样做的?
  3、“想想做做”第3题
  (1)指名读题
  (2)指名口答。
  4、“想想做做”第4题
  你能估计出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吗?说说你的理由。
  五、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如果老虎和狮子要举行第二次比赛,你认为应该有一些什么规定?
  课前思考:
  1、“容量和升”这一教学内容,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枯燥和抽象,所以课始通过一个有趣的喝酒比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想帮助老虎和狮子确定谁是森林中的酒仙。
  2、通过直观观察杯子能盛酒或水的多少,引入容量概念,通过比较不同容器大小,学生加深对容量概念的认识。
  3、通过用大小不同的两个杯子计量同一壶水的容量的活动,引导学生从中进一步感受容量的含义,并产生统一和认识容量单位的心理需要。通过实验认识1升容量的大小,感受1升容量的含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
  课后反思:
  本课内容包括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容量单位经常用来表示容器里容纳的液体的体积。本册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容量和容量单位,是因为这一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广,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尽量早些教学容量忽然容量单位,既方便学生生活,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了感性材料。由于在体积之前教学,因此采取了直观认识、直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
  第一道例题通过三个活动使学生从不同的层次认识容量这一新的概念,同时产生认识容量单位的心理需求,由此过度到第二个例题容量单位“升”的教学,感受升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实验认识1升容量的大小,从感性上认识1升有多少。
  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已有的对升和毫升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容量的意义,再通过两个大小不一的杯子的比较进一步加深对容量的认识。这样的导入,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以生活经验为基础,逐步上升为数学的概念,然后再回到实际中加以理解,这同时也是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
  课后反思:
  本课有两个教学重点:容量和容量单位。容量这一概念比较抽象,课堂上通过寓言小故事激趣,通过直观的物体两个水杯,让学生猜一猜:哪个杯子装的水多一些,切入正题。学生在比较兴奋的状态下,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得到初步认识,既而通过媒体动态的演示,比较出两个冷水壶容量的大小,学生对容量的认识得到强化。
  容量单位的认识是在学生观察到将冷水壶中的饮料到进不同大小的杯子,得到不同的结果,产生统一单位的强烈愿望。
  升的认识也是通过直观的操作,媒体演示和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加以强化。
  课后反思:
  这节课师生都是“有备而来”,课堂上学习气氛很好。估计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在这课上,我先是借标准容器来认识1升,再是以学生带的各种容器来巩固认识,努力使学生在头脑中能形成比较丰富的1升的表象。在此基础上,我着重让学生以已知容量为参照物,去进一步估计一些大小比较接近的容器的容量,并鼓励学生展开一定的想象,把一些差不多大的容器联系到一起,去认识它们的容量。这样以点带面,学生借有限的物品认识足够多的物品;这种学习方法的获得对学生来说也非常重要。再说教材的编排问题:感觉整个例题的设计,包括想想做做的第1、2题都非常好,而第3题的前2张图对学生来说太陌生了,个人觉得没多大意义。第4题觉得太简单了。再看后面一课时的安排,有的内容在这一课时学生已经学掉了,剩下的内容就显得比较少,安排得也不是很合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 认识容量和升第1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