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 美妙的杯琴 第5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0~21页教学目标:
1、结合升和毫升的知识,先通过敲敲听听,让学生发现杯中盛放不同量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
2、简单介绍几种富有民族特色的乐器,鼓励学生查阅资料;
3、从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乐趣,提高学习兴趣。
4、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感受升与毫升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具准备:7个大小一样的玻璃杯量杯
教学过程:
一、实验操作,体验琴声。
(1)小组合作,敲敲听听。
1.在杯中倒入不同的水,敲,让学生听一听
2.你发现了什么?
3.杯子里水的多少不同,敲出的音也不同。
4.小组试一试。
二、二次合作,量量填填
1.分别用多少毫升的水可以敲出do re mi ……这些不同的音呢?
2.小组敲一敲,听一听,量一量,把结果记录下来。
杯的编号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6号 7号
音 Do :
水的毫升数]
3.我们可以把这些能敲出不同音的一组杯子叫做“杯琴”。7
三、自编乐曲,体验快乐。
1.试着用自己制作的杯琴敲出一首美妙动听的乐曲
2.小组里的同学一起唱一唱
3.交流,试唱。
四.你知道吗?
学生自己阅读,简单介绍几种乐器,笙 编钟 排箫
你知道这些乐器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音吗?课后查阅相关的资料。
课前思考:
1、教学前要每组学生按活动要求准备两组容器。教学时,让学生根据活动的要求分别在两组容器里到水,在分别敲一敲,听听敲击时,每组各个容器发出的音同不同。特别要提醒学生注意容器大小或盛水的多少对各个容器发音高低的影响,以便为制作“杯琴”准备。
2、制作“杯琴”时,教师要具体指导,引导学生耐心调试。可以启发学生在七个相同的玻璃杯里分别倒入不同的水,并借助自制的容器使每个杯里的水量依次递增;在对照乐器发出的音作适当调整。但应注意要求不必过高。制成“杯琴”后,要组织学生试着敲出乐曲,一起唱一唱,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生活的乐趣。
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是结合升和毫升的学习安排的实践活动,分“敲敲听听”和“编编唱唱”两部分。开始用乐曲导入,问:“这些乐曲好听吗?”接着出示乐器图,告诉学生乐曲就是用这些乐器演奏的,继续问:“你知道这些乐器是怎么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吗?”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下面的探究活动。
“敲敲听听”环节让学生通过两个层次的活动,依次发现:不同的容器中倒入同样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相同的杯子倒入不同量的水,可以敲出的音也不同。还知道杯中放的水少,敲出的声音高,杯中的水多,敲出的声音低。由此让学生感受到:可以调整容器里盛放的水的多少,使敲击发出的音不同。
“编编唱唱”环节让学生现在不同的杯子倒入水,通过敲击了解发出音的高低,再通过调整,制成一个“杯琴”;先分组让学生试敲,再组织敲得好的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发表意见,评出最佳,学生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节课既运用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又体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综合,可以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感受学习的乐趣。
课后反思:
我知道自己的乐感不是很好,所以课前我请了几个志愿者先做出了这样一个杯琴,在课上交流、演示。我自己也用烧杯试了一下,结果发现空杯子的声音也是不同的,这样在制作杯琴的时候难度就更大了。所以在请学生介绍完了一些基本情况后,我把时间给学生去分组做实验。用杯琴比较适合演奏的曲子不是很多,比如有“小星星”“粉刷匠”“两只老鼠”等。我觉得这课有两个问题:1、比较理想化了。在效果比较好的那个班,我目睹了孩子们的兴奋,但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学生没有浓厚的音乐兴趣,这课会上成什么样子呢?2、数学味道在哪里?本单元认识的是“升和毫升”,但在做杯琴的过程中,根本无法量化,用到容量单位;而且容器本身也有音高,也不一定要装水。这课适合在数学课堂上学习吗?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和邵老师一起精心准备,知道自己的音乐细胞没有几个,课前还请办公室里的几个唱歌能手在八个杯子里装了不等量的水进行调试。课堂上我们完成的第一项操作是在不同的容器:烧杯、冷水壶、玻璃水杯、搪瓷的小碗等容器里装上相等的水200毫升,经过实验学生能够非常清晰地听出发出的声音不同。而当分组实验时,就连几位学乐器的学生所能敲出的乐曲也是有限的,也象邵老师班上一样,仅仅是一些简单〈两只老虎》和《洋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之类的乐曲。而学生在敲击时对于音符的位置也很不熟练,所以也不连贯。
与稍老师有同感,这样理想化教材内容,虽然也是精心准备,但是收到的效果又有多少呢?唯一学生比较明白是各种乐器之所以能发出不同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空间有大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