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5:05:48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第八册第22-23页的例题,第24页的“想想做做”
  [设计思路]
  这节课主要运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主动地获得数学知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设计练习时应具有一定针对性、层次性、实践性,以此巩固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在由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过程中,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准备小棒若干根(包括10cm、6cm、5cm、4cm长的小棒各一根),三角板,铁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如下图)师:老师每天上班都要从学校先经过加油站,再从加油站到学校,有没有更近一点的路呢?(从家直接去学校)
  2、师:为什么从家直接去学校这条路最近呢?我们可以把这几个地点和路线看成什么图形呢?
  3、谈话:三角形是我们过去认识的图形,这里面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同学要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来探索发现。(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引起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感知三角形
  1、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三角形?课件演示生活中的一些三角形。
  2、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找出了许多三角形,你能想办法自己做个三角形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学生做出的各种三角形,并说说做的过程和方法(学生可能是用小棒摆,铁丝围,用纸折,用三角板画……)
  指名让一名学生用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师故意拨动小棒,使学生明白摆小棒时应首尾相连。
  4、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做出了不同的三角形,你们能自己画一个三角形吗?在课本第23页的点子图上自己画一个三角形。
  5、师在黑板上画出三角形。
  6、师:我们已经做了三角形,又画了三角形,你们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吗?自学课本第22页下面的图。
  学生找出黑板上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师相机板书)
  7、在自己画出的三角形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8、小结:三角形是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三角形、画三角形,并在学生摆小棒的过程中故意“捣乱”,让学生体验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也为后面学生的活动打好基础;通过自学认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逐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二)感受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1、谈话:刚才我们用小棒摆了三角形,如果任意给你们三根小棒能把他们围成三角形吗?(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让我们动手实验一下吧!
  小组活动要求:
  a、从四根中任意选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为:10cm、6cm、5cm、4cm)
  b、记录所选三根小棒的长度,看一看能否用选定的三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
  c、小组讨论有什么发现?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和报告实验结果,说说选的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哪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3、说说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长度)课件演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
  4、师: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老师的演示,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当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根时,就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5、观察能围成的三角形的三条边,看看有什么发现?
  师生共同总结出: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在操作过程中感受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在交流中升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三、变式练习、加深理解
  1、回到课开始的关于“老师去学校”的生活情境,现在可以说说什么从家直接去学校这条路近呢?
  2、判断下面的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想想做做”第二题)
  2厘米、4厘米、6厘米
  5厘米、2厘米、5厘米
  6厘米、2厘米、5厘米
  总结窍门:只要看较短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
  3、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线串成一个三角形,能做多少个?如果每小段剪成整厘米长,能剪几个?
  [设计意图:三个练习设计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第一个练习前后呼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第二个练习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并总结出窍门;第三个练习有一定难度,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思想。
  四、总结延伸
  1、 师:这节课你对三角形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有那些收获?
  2、(课件演示)摇晃的椅子加了一根木棒就稳了,艾非尔铁塔高一千多米,这么多年依然雄伟壮观……这到底什么原因呢?其实这就跟三角形一个重要的特征有关,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查查资料研究研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