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5:04:41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第七单元:运算律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第2课时)

  教学内容:P59--6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游戏:一生报一个100以内的数,另一生快速抢答出另一个和它相加得100的数。
  提问:每组两个位上和十位上的和各是多少?两个数相加的各是多少?
  得到:如果两个位上数的和是10,十位上数的和是9,就正好凑成100。
  2、你能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吗?
  3、你能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吗?
  4、引入新课。
  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今天我们就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学习简便计算,(板书课题)
  二、新课。
  1、教学例题。
  出示书P57的图,说说题中的信息。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再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
  学生甲:我这样算
  29+46+54   (依次把三个年级的人数合起来)
  =75+54
  =129(人)
  学生乙:我这样算
  54+46+29(54和46可以先写,先计算得100)
  =29+100
  =129(人)
  学生丙: 29+(54+46)(54和46可以先凑成100)
  =29+100
  =129(人)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想:这里有三个数连加,54和46可以先凑成100,应用加法的结合律先把这两个数加起来。
  追问:这里的计算是怎样简便的?
  得到:这道连加题按顺序算要用笔算,现在应用加法结合律,把能凑成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再加另一个数只要用口算这种方法就比较简便。
  补充说明:如果能在列式的时候已经观察到三个数中,其中两个数可以凑成100,那么可以写在前面,这样不需要运用加法运算律就可以使计算比较简便。当然,也可以在列式后,再利用加法运算律使计算简便化。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69+75+25   78+(47+22)
  86+14+58   47+59+42
  学生在自己练习本上练习,指名板演。
  核对并小结:
  (1)能利用加法运算律的,可以使两个数凑成整百的,可以把这两个数写在最前面,也可以套上小括号。
  (2)如果前两个数相加,已经是整百的,就不需要利用加法运算律了,直接计算即可。
  (3)如果不能简便的,那就按照原来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三、想想做做
  1、P59.第1题。
  学生独立写出三个数的和,集体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P60第4题。
  观察表里的数,想一想如何算比较快。
  3、P60第6题。
  观察表格,提问:
  a+b表示什么意思?a-b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成。
  四、作业
  P60.第2、5题。
  课前思考:
  本节课是运用加法交换、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新授课,课堂上应先对已有知识进行复习,尤其是训练学生能够凑成整百的,可以采用师生对口令的方法,老师出一个数,学生将它凑成整百的数。
  新知的教学可以采用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然后师生讨论得出结果,应该强调的是在用简便方法计算混合运算时,要引导学生仔细审题,有些混合运算本身按照运算顺序做就已经是最简便的了,有些简便运算是需要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同时进行的,而计算的过程中一般是不将交换律这一步写出来的,有些混合运算不只能按照运算顺序做,没有简便可言。
  教后反思: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对加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课时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课时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也有利于所学运算定律的运用。另一个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相应地,老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今天的学习内容主要是运用昨天所学的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同学们学得比较轻松,并且口头表达能力也进一步得到了提高。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出现了如下错误,计算295+37+63这一题时,有学生直接不抄题目就做成
  295+(37+63)
  =295+100
  =395
  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事先我估计不足,今后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安排一些改错题,以增加学生的辨别能力。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使一些计算变得比较简便,例题通过不同的计算让学生比较出,那一种计算比较简便,这样的计算运用到了什么运算规律。让学生知道不光要简便,还要知道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依据是什么?
  但是最后的作业中还是有同学直接在题目中就加上了小括号,用上了结合律,把原题给改掉了。还有同学交换了两个数,不会尽量做小的交换,感觉学生学得不够灵活,这方面需要多练习。
  教后反思:
  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学生对于比较简单的能够凑成整百的数,学生做起来比较熟练,但是凑成200\300\400等的简便计算,部分学生不是十分灵活。
  在运用脱式计算混合运算中,学生经过观察有时能够看出凑成整百的数,但在具体书写时常常省略了必备的小括号,直接进行计算。
  在解决问题时,学生的思维显得比较活跃,有的直接列出比较简便的综合算式,有的列出算式后运用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整课的课堂效果较好,问题出在一小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身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第七单元:运算律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第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