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5:04:29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以及相关的简便计算2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7册p61-62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 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种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教学P61例题1
  1. 出示P61例题1的场景图, 学习乘法交换律
  师:看图后,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知道有3队学生在踢毯子,每队5人)
  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在踢毯子吗?
  (方法一:3×5=15(人) 答:…… 方法二:5×3=15(人) 答:……)
  由于这两个式子都是求踢毯子的总人数,所以有2×5=5×2。
  师说:观察2×5=5×2,你能在本子上写几个类似的式子吗?比较一下写出的式子,你有什么发现?用语言说一说。
  (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若用a和b表示这两个乘数,这个发现又可如何表示呢?
  (引出a×b=b×a)这个发现就叫做乘法交换律。
  二、情境导入,教学P61例题2,学习乘法结合律
  出示P61例题2的题
  师:华风小学举行跳绳比赛,一起去看一下吧。你知道了什么?(三个条件:6个年级,每个年级5个班,每个班23人参加)
  现在要求参加比赛的总人数,请你在本子上帮忙算一算。
  (方法一:先算出一个年级参加的人数得(23×5)×6;
  方法二:由先算出全校班级的个数得23×(5×6))
  你会把这道算式列成一个等式吗?(引出(23×5)×6=23×(5×6))
  比较这等号的两边,你找到相同点和不同点了吗?
  (相同点:由于求的是同一问题,所以答案一样,
  不同点:三个乘数的运算顺序不一样)
  师:看(23×5)×6=23×(5×6),在本子上写几个类似的式子,比较一下有何发现?用语言表达一下。
  (引出: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用字母a、b和c表示三个乘数,这个发现可表示为(a×b)×c=a×(b×c),这个发现就叫做乘法结合律。
  三、教学“试一试”
  板书:23×15×2和5×37×2
  师:你能用简便的方法计算这两题吗?请做在本子上。
  (引导学生利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先将两个相乘后可得到整十或整百的数进行计算)
  板书:23×15×2
  = 23×(15×2)   (乘法结合律)
  = 23×30
  = 690
  5×37×2
  = 5×2×37       (乘法交换律)
  =(5×2)×37    (乘法结合律)
  = 10×37
  = 370
  四、巩固与练习
  1、“想想做做”的1
  学生独立地填写在书本上,交流时学生先说说自己填写的想法,以强调所学的乘法运算律。
  2、“想想做做”的2
  学生做在本子上后,通过比较,找出运算简便的一组题,同桌交流后回答。(引导学生观察三个乘数中,是否有两个乘数数可凑整十数或整百数,进而运用相应的乘法运算律,可简便计算)
  3、“想想做做”的3
  学生在书上直接写出答案,比比谁写得又快又对,交流时学生要说说自己的想法,即先算什么,体会到把能凑成整十或整百的乘数先乘起来,再与另一个数相乘,比较简单。
  4、“想想做做”的4
  学生独立做在本子上,并思考自己的第一步各运用了什么乘法运算律,同桌互相说地说,再进行批改。
  5、“想想做做”的5
  学生自己在本子上分别用两种方法解答这道应用题的两个小题,思考一下自己先算的是什么,教师个别辅导。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习了那些知识?(揭示课题: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有关的简便计算)
  什么是乘法交换律?什么是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运用简便运算?(相机指出当一个乘数的个位是5,另一个乘数是双数,可以把这两个数交换到相邻的位置,结合在一起先乘,下一步的计算就很方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以及相关的简便计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