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5:04:28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十一册89-90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早上喜欢和牛奶吗 和牛奶有益身体健康.
  我女儿在家也喜欢喝牛奶,每次早晨喝一小杯(出示一小杯).我早晨每次喝一大杯(出示一小杯).大杯中的牛奶大约是小杯牛奶的2倍.
  出示1大杯和2小杯,问1大杯可以够我和几次 2小杯可以够我女儿喝几次
  1大杯和2小杯都给我喝,可以喝几次
  1大杯和2小杯都给我女儿喝,可以喝几次
  指名汇报,说说是怎样想的
  说明:刚才想的过程其实就是替换的策略.
  揭示课题: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索
  1,出示: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思考:你能解决吗 为什么 (使学生联想到都是大杯或者都是小杯比较容易解决;或者告诉大杯容量与小杯容量的关系.)
  2,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说说所增加的条件,你是怎样理解的
  思考,你准备怎样解决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明怎样替换,替换之后是什么杯子,总量是多少
  使学生感悟到无论怎样替换之后的果汁总量是不变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以课件演示替换的过程)
  思考,为什么要把1大杯替换成3小杯,或者把3小杯替换成1大杯 (感受替换的依据)
  4,学生列式解决.
  指名汇报,注重结合替换的思路,理解算式.
  师:像这样的实际问题,我们用替换的策略进行解决,是否正确呢
  学生提出检验的方法,并阅读书上的介绍,然后进行检验.
  5,小结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加深对解题思路的理解.
  6,体现价值.
  教师介绍用方程解答的方法,还可以请学生说说不用替换的策略,还可以怎样解决.然后进行比较,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策略的价值.
  三,完成练习的第1题.
  1,在题中用图表示替换的过程,然后解决问题,并检验.
  2,汇报交流,将学生的作品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注意体现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有可能出现线段图)
  3,结合图说出算式.
  4,这个题目还有不同的替换吗 为什么 使学生认识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四,指导练一练
  1,读题,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
  2,当学生感觉比较难时,进行指导.
  请优秀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以课件进行辅助.
  重点使学生认识到可以用一个大盒替换一个小盒;替换之后一个大盒比一个小盒多8个;进一步联想到5个大盒替换5个小盒就要多40个,进而联想到假如是全部的7个大盒就要多出40个.
  3,学生列式解答.
  4,集体交流,并检验.
  5,学生尝试用另一种替换的方法进行解答.
  交流,指导.
  6,比较:练一练与例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使学生认识到都用替换的策略,但例题中替换之后总量不变,但练一练中替换之后总量改变,从而认识到依据的重要性.
  五,总结评价
  说说这节课用到了什么策略 有没有成功的感觉
  然后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那些用到替换的实际情况.
  思考:
  一,定位
  1,这节课中用到的策略,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体会,但尚未成为思路.因此,例题放手让学生探索,教师所起的是指导的作用.
  2,练一练与例题相比有难度,因此让学生在指导下完成,可以用优秀生的思路来提示其他学生.
  3,重视图的作用,以图来帮助理解.
  二,思考
  1,本课应该以策略的价值体现为主,还是应该以替换的依据为主 感觉难以合理安排.
  2,课堂教学时,忽视了学生在替换过程中语言的准确表达.如:用什么替换什么,或者把什么替换成什么.在数学中语言应该是规范,到位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设计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