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1:58:19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资料

  教学目的:
  1.交流收集的材料,了解高尔基这个人物。
  2.自学生字,理解新词。
  3.初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你们了解高尔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吗?
  同学们交流资料,最后明确:
  (高尔基是世界闻名的文学家,原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他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小说以及着名的散文诗《海燕》等。他的作品在我国广为流传,得到人们的喜爱。他还非常关心、爱护少年儿童。)
  二、初读课文,围绕课题质疑。
  1.板书课题:《小摄影师》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小摄影师是谁?他给谁摄影?在摄影的过程中遇到什么情况?他是怎么处理的?为什么要以小摄影师为题?……)
  2.初读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够在读文中解决,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解决。
  三、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按照读课文,画生字、查字典、选字义的步骤自学生字。可按要求填写表格。表格略去。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另外,“社”、“者”是翘舌音,“杂”是平舌音,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提示和纠正。
  2.分析字形结构。
  “摄”左右结构,“耳”的最后一笔是“”;第一个“又”最后一笔是“”。
  “胶”左右结构,右边的第四笔是“”,不要写成“”。
  “杂”上下结构,上边是“九”不是“几”,下边是“一”加“小”不要写成“木”。
  “鞠”左右结构,左边最后一笔是“”,不要写成“一”;右里侧“米”字最后一笔是“”不要写成“”。
  “躬”当“身”字做偏旁时最后一笔不要出头。
  “社”左右结构,左边是“”字旁,不要写成“”旁。
  3.比较法识记字形。
  贴(   )吩(   ) 社(   )侧(   )
  沾(   )纷(   ) 杜(   )测(   )
  秘(   )胶(   ) 者(   ) 杂(   )
  密(   )郊(   ) 着(   ) 染(   )
  四、理解词语:
  1.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记者”、“杂志社”、“胶卷”、“秘书”等词语。
  2.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摆弄:本意含有支配、调整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指小男孩调整相机,为正式拍照作准备或指小男孩为高尔基调整坐姿。
  吩咐:是要求对方按自己的要求做。课文中指高尔基听小男孩的话,拿了张报纸,坐下来。
  停当:本意为齐备、完毕。课文中指小男孩把高尔基拍照前的准备工作全部做完做好了。
  突然:指事先没有料到,一眨眼事情发生了。课文中当一切准备停当就要拍照了,小男孩一下子坐在地上哭了起来。高尔基没有想到会发生眼前这样的事情。
  五、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想一想,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的是一个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由于忘了带胶卷,因此没照成相的事。)
  六、作业:
  生字、词、读书。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交流收集的材料,了解高尔基这个人物。
  2.自学生字,理解新词。
  3.初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你们了解高尔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吗?  同学们交流资料,最后明确:
  (高尔基是世界闻名的文学家,原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他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小说以及着名的散文诗《海燕》等。他的作品在我国广为流传,得到人们的喜爱。他还非常关心、爱护少年儿童。)
  二、初读课文,围绕课题质疑。
  1.板书课题:《小摄影师》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小摄影师是谁?他给谁摄影?在摄影的过程中遇到什么情况?他是怎么处理的?为什么要以小摄影师为题?……)
  2.初读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够在读文中解决,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解决。
  三、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按照读课文,画生字、查字典、选字义的步骤自学生字。可按要求填写表格。表格略去。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另外,“社”、“者”是翘舌音,“杂”是平舌音,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提示和纠正。
  2.分析字形结构。
  “摄”左右结构,“耳”的最后一笔是“”;第一个“又”最后一笔是“”。
  “胶”左右结构,右边的第四笔是“”,不要写成“”。
  “杂”上下结构,上边是“九”不是“几”,下边是“一”加“小”不要写成“木”。
  “鞠”左右结构,左边最后一笔是“”,不要写成“一”;右里侧“米”字最后一笔是“”不要写成“”。
  “躬”当“身”字做偏旁时最后一笔不要出头。
  “社”左右结构,左边是“”字旁,不要写成“”旁。
  3.比较法识记字形。
  贴(   )吩(   ) 社(   )侧(   )
  沾(   )纷(   ) 杜(   )测(   )
  秘(   )胶(   ) 者(   ) 杂(   )
  密(   )郊(   ) 着(   ) 染(   )
  四、理解词语:
  1.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记者”、“杂志社”、“胶卷”、“秘书”等词语。
  2.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摆弄:本意含有支配、调整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指小男孩调整相机,为正式拍照作准备或指小男孩为高尔基调整坐姿。
  吩咐:是要求对方按自己的要求做。课文中指高尔基听小男孩的话,拿了张报纸,坐下来。
  停当:本意为齐备、完毕。课文中指小男孩把高尔基拍照前的准备工作全部做完做好了。
  突然:指事先没有料到,一眨眼事情发生了。课文中当一切准备停当就要拍照了,小男孩一下子坐在地上哭了起来。高尔基没有想到会发生眼前这样的事情。
  五、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想一想,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的是一个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由于忘了带胶卷,因此没照成相的事。)
  六、作业:
  生字、词、读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联系上下文读懂句子,解决疑难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2.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领悟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老师做简单的板书。板书顺序按同学发言的前后顺序。
  (1.小男孩为什么要扔纸团给高尔基?
  2.为什么高尔基看了纸条上的内容后同意小男孩进来?
  3.小男孩进到高尔基办公室是怎么做的,为什么高尔基听从小男孩的吩咐?
  4.小男孩为什么哭着跑了?
  5.高尔基为什么要喊他回来?
  6.高尔基为什么对待“小摄影师”和真正的摄影师态度不同?)  附板书                                  注:
  为什么扔纸团?                        在出示附板书时,
  为什么同意进?                        不标序号,顺序可以
  为什么听吩咐?                        是乱的。
  为什么跑?
  为什么喊?
  为什么态度不同
  二、细读课文,释疑解难。
  师: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质量,下面我们按照课文的顺序把问题条理一下,可标上序号,然后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攻破。
  1.请一名同学读1—5自然段,解决质疑中的第一、二个问题。(1)先小组讨论,然后班上交流。
  (2)汇报交流:
  ①小男孩之所以用“扔纸团”的方法才能见到高尔基,是因为,高尔基是一位大作家,他既要看书又要写作,因此工作很忙。工作人员不让外人随便出入是怕打扰高尔基的工作,打断他的创作灵感。但是,高尔基一旦知道小摄影师来此的意图后,一定会同意他进去的,因为,孩子们了解高尔基,敬佩高尔基。另外,小男孩采用“扔纸团”的办法说明他很机智。
  ②摄影出示纸条上的内容:“亲爱的高尔基同志,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请您让他们放我进去。我照完相,立刻就走。”纸条上的前两句话打动了高尔基。因为高尔基看到小男孩是少先队员,他拍照的目的不是为了宣传自己,而是为了同学们的学习进步。因此,高尔基同意放他进来。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也可以体会出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1—5自然段。
  板书:扔纸团         放他进
  2.自由读6—11自然段,解决质疑中的第三、四、五个问题。
  (1)三人一组讨论,一个人说一个问题,说的不对,不全,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2)按小组在班上交流汇报,可以说可以读。
  ①投影出示: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从“摆弄了很久很久”可以看出:一方面小男孩在调整相机的角度,解决采光等技术问题,为正式拍照做着准备;另一方面,他也可能多次调整高尔基的坐姿。由此可见,小男孩对此拍照十分重视和认真。从而也表达了他对高尔基的敬爱之情。时间对于高尔基来讲是宝贵的,是格外珍惜的,但是,对孩子他却十分慷慨,为了孩子他舍得花时间,即使孩子占用了他很多时间,他仍然耐心地接待,任其“摆弄”,还对孩子“微笑”,说明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板书:摆弄       微笑
  ②“孩子为什么哭着跑了?”“高尔基为什么要喊他回来?
  这两个问题可以用读的方式汇报。在读”突然“一词时,速度要急而快,说明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使高尔基一时摸不着头脑,等反应过来,孩子已经哭着跑了,眼前的一切,就发生在一瞬间。那么,小男孩为什么跑了?原因大概有二。一是小男孩出于礼貌,不愿用高尔基的胶卷,所以他跑出去,跳上一辆电车,想马上回家去取胶卷;二是小男孩此时心里十分难过,他本来经过努力终于见到了高尔基,并且还耗费了高尔基许多宝贵时间,本来可以拍照成功,实现自己的愿望,没想到一时疏忽忘了带胶卷,功亏一篑,所以他十分懊悔,哭着跑了。从高尔基的语言与动作中看出高尔基对孩子的宽容与关爱。”  板书:坐、哭      站、喊
  (3)练习分角色朗读,也可加动作。
  3.读12—15节,男生读高尔基,女生读秘书。解决质疑中的最后一个问题。
  大家一起交流。
  从“我很忙”可以看出,高尔基对宣传自己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从“如果是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看出高尔基对下一代的事却十分重视。
  师: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又是那么耐心地配合他拍照,可万事俱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是懊悔,是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得到的。因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吗?
  联系全文,小组讨论:要说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充分发挥想象。
  可按下面的句式谈自己的看法。
  小男孩会再来,因为                               。
  (1)他给高尔基照相的愿望十分强烈,所以他必然会来。
  (2)高尔基那么热情地接待他,配合他,他相信自己再来,高尔基还会热情地接待他,所以他会再来。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借助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课文中大量篇幅描写了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朗读中应根据人物的身份、读出相应的速度和语调。比如文中的主人公高尔基是个伟大的文学家。说话的语气应该慢一些,稳重一些。他热爱孩子,与小男孩的谈话要显得特别亲切。例:“是你扔的纸团吗?”要读出非常亲切询问的语气。“怎么了?”要读出非常关切的语气。“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声音要加大,读出亲切、热烈的语气。“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如果来的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第一句语调很平静;第二句则表现出对小男孩的惦念。先让学生试着读,然后分角色朗读。
  四、作业:朗读课文三遍;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