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1:50:10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二(2)

  一、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由于列宁仔细观察,善于联想和科学分析而找到了养蜂的人。
  (二)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引起联想,认真分析、判断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这段。读了这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板书:莫斯科、小山、小房子。
  (2)指导朗读:用陈述语气读出列宁是怎样请养蜂人的。
  2.讲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列宁又想找养蜂人,这次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指名回答。理解“往常”的意思。[
  (2)板书:山路,遇到问题。
  3.讲读第4自然段。
  (1)让学生回答:列宁最后是否找到了养蜂人,你从哪段知道的?
  (2)指名读第4自然段。结合看插图,理解“惊讶”的意思。再说说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
  (3)读列宁的话,理解“向导”。
  (4)分角色有语气地读第4段。
  板书:解决问题。
  过渡:那么,蜜蜂不会说话,怎么能当向导,把列宁领来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块学习第3自然段,便会得出答案。
  4.讲读第3自然段。
  (1)默读,看看这段有几句话?(3句话)
  (2)指名读第一句并说句意。
  板书:一边……一边……发现、观察指名把“花丛、蜜蜂”的图贴到黑板上。
  (3)指名读第二句,回答:列宁观察到了什么?
  板书:仔细。
  指名一人根据课文内容把园子和小房子的图贴到黑板上。
  (4)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再读一、二句。
  列宁一边走一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他又发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想的?
  (5)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列宁发现许多采蜜的蜜蜂后,就仔细地观察起蜜蜂来,因为他想到了蜜蜂和养蜂人的关系,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的。接着,他根据蜜蜂往回飞的路线观察到了花丛、园子、小房子,他看见蜜蜂飞进了园子,小房子就在园子旁边,所以他想养蜂人一定住在蜂房的附近,这座小房子可能就是养蜂人的住处。)
  (6)出示投影,指名填空,然后齐读这三句话。
  告诉学生:列宁在仔细观察后,认真思考了蜜蜂、蜂房、养蜂人的家的关系,于是他去敲了房子的门。
  板书:认真思考蜜蜂、蜂房,养蜂人的家。
  (7)指名读第三句,思考回答:
  为什么说开门的“果然”是养蜂人?(“果然”一词的意思是结果和预想的一样,表明结果和列宁所想的完全相符合,列宁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的判断是依据自然规律,是合情理的。)
  (二)总结全文。
  1.指名读全文,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读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2.老师总结归纳:
  列宁以蜜蜂为向导,找到了养蜂人,所以这课题目叫蜜蜂引路。我们平时遇到问题,也可以像列宁这样,先仔细观察,再认真思考,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齐读全文。
  (四)作业。
  1.写字词各三遍
  2.形近字组词
  引()莫()斯()
  张()摸()期()
  养()谈()导()[
  美()淡()异()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