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1:50:08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一(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特点。
  2.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二、教具准备
  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自由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特点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思考:读了这一自然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甲:我知道这件事发生的时间1922年。地点:莫斯科·,
  学生乙:找还知道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老师小结。
  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列宁常常与养蜂人谈天。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2)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说列宁为什么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因为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所以列宁要亲自去找养蜂人。
  (3)老师小结。
  这一自然段主要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小组讨论: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用图表表示。
  (2)小组汇报。
  列宁:发现花从中有蜜蜂——蜜蜂飞进园子——小房子——找到养蜂人。
  (3)列宁为什么认为跟着蜜蜂走就能找到养蜂人?
  因为列宁想:蜜蜂是养蜂人养的,蜜蜂采完蜜就要回到蜂房,按照蜜蜂飞间的方向走,就——定能找到养蜂的人。
  (4)老师小结。
  由于列宁通过观察了解到花丛、蜜蜂、养蜂人之间的关系,就能从中发现线索,找到养蜂人。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投影,看图,养蜂人见到列宁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2)列宁是怎样回答的?
  (3)为什么列宁说蜜蜂是他的向导,把他领到这儿来的?
  (4)老师小结。
  列宁发现了蜜蜂,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就顺着蜜蜂飞回的方向走,结果找到了养蜂人。
  (5)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读出惊讶、高兴的语气。
  5.总结全文。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第一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第二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
  第三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经过。
  第四自然段: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3)老师小结。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学习列宁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做出判断、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20蜜蜂引路
  列宁——蜜蜂(向导)——养蜂人
  花丛(路边)认真思考
  园子(附近)仔细观察
  小房子(旁边)做出判断
  (四)课堂作业设计
  1.看拼音写词语。
  mòsīkēqiāoménjīngyàpàirénxiàngdǎo
  ()()()()()
  2.组词。
  导()蜜()蜂()采()圆()
  异()密()峰()彩()园()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惊奇——经常——愉快——壮丽——
  仔细—一聊天——一兴奋—一洪亮———
  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小山——()房子一()火车一()草地
  ——()园子一()蜜蜂一()飞机一—()f绢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里有许多()。他仔细(),
  只见那些()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个()里,()旁边有一所小()。[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设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