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1:47:59

《母亲的恩情》教学实录谈

  师: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缝着。小朋友们,什么时候,可以说是“夜深了”?
  生:天很晚了。
  生:三更半夜。
  生:其他人都已经睡了。
  师:这么晚了,母亲在做什么?
  生: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衣裳。
  师:请小朋友们读读“一针针,一线线。”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母亲缝得很认真。
  生:母亲缝得很仔细。
  师:那母亲是在什么环境下给自己的儿子缝补衣裳的呢?
  引导学生看插图。
  生:在油灯下缝补衣裳。
  师:小小的火苗,不够照亮屋子,母亲就在这昏暗的烛光下,缝补衣裳。看她的眼睛。
  生:眼睛眯缝起来。
  生:因为年纪大了,老花眼,所以眼睛眯了起来。
  生:她看不清针眼。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这是一位年迈的母亲。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这是一位在油灯下眯着眼睛缝补衣裳的母亲。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生:这是一位疼爱自己的孩子,在深夜缝补衣裳的母亲。
  [借助插图让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通过反复的诵读,让学生体会母亲不词劳苦,对儿子的一片关爱之情。]
  师: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小朋友们,清早是什么时候?
  生:早上天还没有完全亮。
  生:太阳还没有出来了。
  师:母亲缝补到深夜,一清早又起床了。你想到了什么?
  生:母亲着一夜没有睡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担心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
  生:因为昨天太晚睡,就睡不着了。
  师: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母亲睡得很少,年纪大了的她会吃不消的。
  师:一夜没有睡好的母亲,一清早又把儿子送到村外,你知道了什么。
  生:母亲把孩子送到了村外,走了很长路。
  生:母亲舍不得自己的孩子离开自己,送了很长时间。
  师: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母亲在一夜之间,怎么又多了几根白发?
  生:因为担心儿子,昨天没有睡好。[
  生:因为昨天晚上太累了。
  生:因为她年纪大了,又熬了夜。
  师:孟郊想到这一切,他的眼中泛起了------泪光。他的眼睛湿润了。
  [让学生结合插图所描绘的情境,联系上下文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惦念牵挂之情,从而指导学生读好母亲说的话及儿子感念母恩的句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母亲的恩情》教学实录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