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1:40:15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资料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喜爱之情。
  3.背诵第一首诗《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诗中重点词语“断、开、流、回”
  2. 体会诗中描绘的雄奇景象、
  3. 背诵
  教学过程:
  一、指导预习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背诵一首你已学过的。
  2.读一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准字音
  3.想一想哪些词语和诗句读懂了,哪些还不懂,把不懂的划下来。
  (二)学生按要求自读
  (三)检查预习
  1.指名读《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四)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如果较容易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同学回答,较难的重点的可以留在讲读时再解决)
  二、简介作者,理解诗题
  1. 知诗人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2.解诗题
  望:看,往远处看。
  天门山: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
  望天门山:往远处看天门山。
  三、朗读《望天门山》,理解诗句大意,在此基础上背诵下来。
  1.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诗句的意思,(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第1,2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指点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2)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3)指名说句意
  (4)教师小结句意:
  天门山从中间割断,是因为奔腾的长江水从这里通过,清清的江水奔腾东流,在这里被峭壁阻隔而回旋激荡。
  (5)学习第3、4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quot;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风帆,这里代指船。
  (6)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雄奇秀丽的天门以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帆船轻捷而来。
  2. 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给合图画,想象当时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给人以历历如在眼前的感觉。
  (2)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
  ”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3)把理解的诗句画出来。画好后,可到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自己画了什么,为什么这么画。
  (4)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5)在熟读基础上背诵
  提示”断、开、流、回“四个字帮助背诵。
  四、加强感知,看图片或录像
  附:板书设计
  3 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缘“字。
  2.学会背诵《题西林壁》。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空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望天门山》(按诗题、诗人、诗句这个顺序背诵)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赞美之情。)
  二、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 庐 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三、按上节课三步方法学习第二首《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quot;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 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