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1:39:49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二(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2、指导用“稠密”、“崇敬”造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二、细读课文
  (一)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指导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写的是谁的事?什么事?(学生归纳段意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情。)
  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她舍不得两棵樟树。
  3指导朗读。(读出喜爱和眷恋的语气“这是两棵樟树”中的“樟树”要重读)。
  (二)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b默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段从哪几个方面写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并画出有关的词语。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理解:“蓬蓬勃勃”的意思形容非常繁荣旺盛。
  c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看图理解有关句子。(板书:四季常青)
  d指导用“稠密”造句
  e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f指导背诵要求学生先理解清叙述顺序,弄清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2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3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木质、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课件出示: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能表示樟树和别的树不一样。
  4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已第5自然段的体会。
  5指导朗读在读中品味樟树的高贵,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
  6指导背诵
  a师引读课文
  别的树怎样?而樟树怎样?
  更可贵的是什么?
  从哪儿看出它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因为樟树香气能永久保持,所以说—
  b男女生分层读课文。
  C练习背诵。
  7指导归纳段意。
  第4自然段写樟树的样子
  第5自然段写樟树的高贵之处
  把两句合为一句话就是第二段的段意。
  指名用自已的话说说第二段的意思。
  (三)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人们为什么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四)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案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