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1:39:23

《杨氏之子(A、B案)》教学设计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
  (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杨氏之子(A、B案)》教学设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