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1:39:11

《回顾·拓展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增强口语表达的能力。
  2.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能抓住场景特点进行描写。
  3.积累语言,增强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和按一定顺序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
  教学时间:4课时
  课前准备:收集革命影视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暑假看过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吗?
  二、读课题,明要要求
  1.自读课题,弄明白说话的主题是什么。(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
  2.围绕这个中心,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呢?
  (1)作品的名称。主要讲的是谁,讲的是什么事?
  (2)有那些印象深刻的情节。
  (3)还可以讲自己的感受。
  3.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几个方面,你觉得还有必要说清楚什么。(自由补充)
  三、分小组讨论
  1.提出要求:
  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讨论。
  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学会倾听
  2.作好记录,形成表格式的读书笔记。
  影视作品名称作品年代
  作品的主要人物
  作品的主要内容
  印象深刻的情节
  自己的真切感受
  3.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
  4.进行作品介绍。
  5.各小组进行补充。
  6.评一评:取长补短,统一意见,评出故事大王。
  第二课时习作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在本单元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一些习作的方法。今天,我们从习作提供的几个角度,选择一个进行练习。
  二、读题:明要求
  1.自读习作要求的介绍,弄清写作的内容和要求。
  2.梳理:内容:(1)选取一处场景,按一定顺序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
  (2)从最近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视作品中。选择一个写梗概。
  要求:顺序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三、指导选材
  1.典型性:写一处场景,选择印象最深刻的、自己观察得最仔细的。
  写故事梗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自己感受最深刻的。
  2.新颖: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自己体会最真切的。
  四、指导写法
  1.写场景:要有一定的顺序、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
  写梗概:把书、文章或影视作品的主要内容用简练的语言写下来。
  2.怎样写具体:观察要细致;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语言优美。
  第三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一、交流平台
  1.读了本组的几篇文章,你心中的毛主席是什么样子?
  2.对场景描写和人物描写,你学会了那些方法?
  3.这学期你在语文学习中,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4.自由组合,分小组进行讨论,并交流新德。
  5.进行交流评价。
  6.各小组进行补充。
  二、日积月累
  1.自由读词。
  2.了解词牌名、写作背景。
  3.熟读词句,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4.教师点评释译。
  5.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看谁背得快。
  6.你还读过毛主席的那些诗词,读给大家听。
  三、成语故事
  1.阅读成语故事,想想讲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朗读比赛。
  3.分组讲成语故事。
  4.讲讲你课外收集的成语故事。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01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回顾·拓展八》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