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1:38:26

《古诗两首》课时教案一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②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③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牐ń淌Π迨榭翁狻3鍪咀值渲?“泊”字的两个音节(bó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
  课题。)
  ↘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①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a.“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b.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②解题:“泊船瓜洲”(“泊”是“停泊”的意思。)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①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②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③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紧扣“还”字,披文入情
  ①自由汇报:你学懂了什么?
  ②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a.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
  (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启发想象: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板书:思家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
  ③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①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②讨论、升华诗情: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③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④同桌互说诗意。
  ⑤分男女生读古诗。
  ↘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①总结学习方法: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②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③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a.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b.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④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①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②过渡: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③师讲解: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④总结: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⑤填字练习。
  a.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起、动、翻、皱、拂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b.自由填字:
  春风吹()了树梢,吹()了小草,
  吹()了河水,吹()了花苞。
  ↘反复诵读,指导背诵
  ①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②指导背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诗两首》课时教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