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1:35:10

《说勤奋》教学设计二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4、积累与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深入感悟文章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的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二、学习事例
  1、整体感悟
  ①师:作者就这两句话对你说十遍,你相信吗?说一百遍呢?说一千遍呢?这样说有说服力吗?那要怎么样才有?(让学生自己体会有事例才有说服力。)
  ②师:作者举了谁的例子?为什么举他们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才会更具有说服力。)
  ③师:课文中的两个人成功了吗?读课文,从中找出描述他们成功的句子。
  ――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④师:他们成功靠什么?(勤奋)划出能体现出他们“勤奋”的句子。
  2、学习司马光的例子
  ①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天资聪明)
  ②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他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③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
  出示句子:
  △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理解第一句,“滚瓜烂熟”是什么意思?“一遍又一遍”说明了什么?
  ——理解第二句,“警枕”是怎样的枕头?他为什么要使用这样的枕头?(根据时间上的不同,让学生体会:司马光一生勤奋)
  师:读这两句话,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生自由读、齐读)
  ④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⑤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3、学习童第周的事例
  ①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2)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3)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自读,展开小组讨论。
  ②指名回答问题1和2,提出问题“课文中那些词语体现了童第周的勤奋努力?”
  ——释“毫不气馁”“奋起直追”
  △小练习
  “直”的意思有:A挺直,使笔直;B公正的,正义的;C直爽,爽快;D一个劲儿,不断地。
  理直气壮()急起直追()心直口快()
  ——“天刚亮、睡觉前、习惯”
  师:从这几个词里,你有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
  (指名说)
  小结:(深情地)对于时间,有人说过: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力量;对于时间,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对于时间,老师想说:勤奋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短,懒惰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长。
  ③回答问题3,引导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
  ④练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⑤让学生根据板书小结,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三、拓展积累
  1、出示名人名言,读记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科学家爱因斯坦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数学家华罗庚
  我所完成的任何科学工作,都是通过长期的考虑、忍耐和勤奋得来的。——(英)达尔文
  科学的未来只能是属于勤奋而又谦虚的年轻一代。——(前苏联)巴甫洛夫
  2、你还知道那些关于“勤奋”的格言?
  3、学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什么感受?
  4、再读中心句: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板书:
  15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编成《资治通鉴》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完成蛙卵剥离手术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说勤奋》教学设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