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1:34:55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庐山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登山路上、山镇牯岭、大天池等处的云雾形态、颜色的描写,赞美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抒发了热爱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能划出课文中的过渡句,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2、学会10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能用“刚刚…转眼间…”“时而…时而…”“尤其”造句;能摘录有分号的句子。
  3、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及生成的主要原因;能背诵第2、4自然段。
  4、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风光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凭借本课语言特色,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句子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
  四、教学设计意图:
  1、在大语文思想的指导下,从小问题入手,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在研究互动中实现师生之间的及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的碰撞。
  2、以体验感悟、交流等语言实践活动贯穿教学,充分挖掘句子内涵,以读悟情,激活学生思维,全体参与,充分体验,为语言实践增添情趣,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觉到了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那么最能反映庐山云雾特点的句子是哪一个过渡句呢?
  2、出示句子“的确,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齐读。
  二、深入学习课文第二段。
  1、听课文第2段录音,围绕“的确,庐山云雾……”这句话,作者笔下的庐山云雾给你留下怎样的感受?
  2、小组合作探究3、4、5自然段,自主选择其中一段进行研究。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你最想学哪些句子,为什么?
  3、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4、交流反馈,指导感情朗读,随机填表,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
  三、细读第一段,入境悟情。
  1、引入:庐山云雾古往今来,令人心醉,那么古人是怎样赞美它的呢?学习课文第一段。
  2、出示苏轼的诗,理解意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3、体会清代学者的言行,感悟庐山云雾的令人心醉。
  4、指导朗读,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
  四、扩展活动:赞庐山云雾。
  假如你是一位庐山小导游,根据你的体会,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写诗、写片段、画画、唱歌)来赞一赞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          15 庐山云雾
  的确,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
  云海
  (大天池)   壮观
  斑斓
  (浓雾)
  登山路上    多变
  形美
  (雾气)
  山间云牯岭   时间长
  九江      变化多
  庐山赞
  你,
  是壮丽的庐山。
  瀑布是你的胸怀;
  云雾是你的风采。
  你,
  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
  你用纯洁的溪流,
  滋养神奇的云雾。
  你,
  是令人心醉的云雾,
  云雾中荡涤着尘埃,
  使人终日不见庐山真面目。
  九江的山间云,
  壮观的云海;
  好似万朵芙蓉,
  竞相开放。
  庐山之美景,庐山之神奇,
  使人流连忘返。
  这真是,
  江山如此多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庐山云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