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1:34:39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吃烧烤》引发的争论与思考

  一天,读四年级的女儿兴致勃勃地跑到我的面前,说他们年级搞了一次作文竞赛,要求写一件令人难忘的事情,她把写好的作文递给我,请我指导一下。我便打开作文本——
  吃 烧 烤
  暑假的一个晚上,爸爸说,他有一篇文章发表了,刚寄来了稿费,应该好好庆祝一下,要带我们到外面好好地吃上一顿,我听了甭提有多高兴啦!
  我们在外面转了很长时间,也没转到一家令人满意的饭店,爸爸介绍了许多饭店,妈妈都说不行,不是说这家太脏了,就是嫌那家太热了。这时,爸爸说:“一个同事告诉我,有一家韩国烧烤,味道很好,怎么样?”我们齐说:“好!”
  到了这家韩国烧烤,我把头向饭店里一伸,哇噻!人真是太多了,看来,这家饭店的生意很兴隆喔!我找呀找,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空位置,就坐了下来。这里蛮舒服的,我数了数,大约安装了五六台空调,外面虽已暑气蒸人,室内却凉风习习。这时,一位服务员走过来,把菜单放在桌上,问我们要吃些什么。哇!这么多好吃的!爸爸、妈妈把点菜这个任务交给我了,可点些什么呢?每个餐桌上都是羊肉串、牛肉串、火腿串……我想:初来乍到,就和他们一样吧!我也要了各种各样的肉串。菜都上齐了,可我们是第一次来吃,还没有经验,不知该如何下口。听了服务员的讲解,我们才明白应该怎么做。首先,要把木炭放进一个长方形的小炉子里,把一个烧烤架子放在小炉子上面;然后把肉串和其他一些要烧烤的东西放在架子上烤,烤一会儿,再用手把肉串翻过来,还要来回地翻动;最后,一串串黄灿灿的肉串就烤好了,把肉串拿在手里,蘸一点芝麻等配料,就可以品尝啦!我急不可待地拿起一串,放在嘴里咬一口,香喷喷的,麻滋滋的,辣乎乎的……那种滋味真是好极了!
  回家的路上,我想,下一次再来吃,我就有经验了,于是我又盼着爸爸能经常发表文章……
  没想到我们生活中这样一件平平常常的事情,却给她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产生了创作的激情。那浓浓烈烈的生活气息,那真真切切的情感体验,那朴素平实的语言表达,那天真烂漫的灵性飞扬,让初步进行课程改革研究的我感到十分欣慰。我兴奋地鼓励她:“你的习作写得不错!快拿给妈妈看看!”不一会儿,便从厨房传来了责备的声音:“怎么能这样写?这样的作文肯定不能获奖!你对孩子也太不负责了,还是让我来指导!”满面迷惑的女儿呆呆地望着我。
  “第一,这篇作文立意上思想不够积极,难忘的事,一定要写有意义的、刻骨铭心的、给人以启迪的事情,‘吃烧烤’显然不能突出积极向上的主题。你看看人家作文选上的作文,那么多难忘的好人好事,你为什么不写?”
  “可是,那些好人好事我觉得都是应该做的,没什么值得难忘的,而且……‘吃烧烤’就挺有意思的!”女儿辩解道。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过去,我们的作文教学在立意上片面强调思想性,往往造成孩子为了写健康向上的东西,脱离生活实际编造一些虚假的东西,什么‘公交车上让位子’、‘桥头推车子’、‘公园里送回迷路的孩子’……孩子不能有感而发,而是主题先行,这不仅封闭了孩子的心灵,而且压抑了写作时的创造性乐趣。”
  “我没有你那么多道理,就算写《吃烧烤》吧,可是,第二,作文的布局谋篇太不讲究了,我给孩子买的《作文写法宝典》中介绍了那么多好的方法都不用。开头显得罗嗦,不如用‘开门见山法’或者‘设置悬念法’。结尾不够精练,没有提升主题,应该用‘点题式结尾法’把‘难忘’点出来,再加上一点感慨‘我们的生活水平真是一天比一天好啊!’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显得有分量!”
  “当然,训练孩子的写作技能是必要的,如果布局谋篇过分强调程序性、操作性、技巧性,热衷于炮制种种写作方法,让孩子机械模仿,削足适履,我们忽略了通过作文培养孩子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技能训练,还是同个性的思想发展、精神成长、人格追求紧密相关的。激励孩子勇于表现自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抒发自我的生活感悟,这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最高境界。《吃烧烤》一文所追求的不正是这种境界吗?”
  “我保留自己的观点,不过还有一点我必须得指出,作文的语言要精心推敲,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敲’,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斟词酌句,千古传唱。《吃烧烤》的第二自然段内容不太合适,‘我们在外面转了很长时间,也没转到一家令人满意的饭店’‘不是说这家太脏了,就是嫌那家太热了’这样写怎么能很好地宣传自己的家乡呢?应该把这一段删去!”
  坐在旁边的女儿再也忍不住了,说:“妈妈,那天事实就是这样的嘛,我觉得这样写才更能突出‘吃烧烤’令我难忘呀!也许这样写还能促进家乡的发展呢!”
  “对语言进行推敲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不能强塞给孩子。过去在指导孩子作文时一味追求语言成人化,写出来的作文成人腔比较严重,缺乏孩子特有的情趣。内容空洞,语言干瘪,千句一腔,千篇一律。文贵以真,孩子有孩子的视角,孩子有孩子的思维方法。要用自己的口说自己的话,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事,吐真言,抒真情,让人读了才能感到朴实无华、真实可信。”
  “好了,好了,我总是说不过你,但是让我指导的作文在考试中总是能得高分,你这一套就未必管用了!不要看你们的课程改革搞得轰轰烈烈,用不了多长时间,还会回来的!”
  听了这句话,女儿给我带来的欣慰荡然无存了,心情沉重了起来。这种典型的“中国化的言语导师”,他们的引导与教诲也是典型的“中国化的语文教育方式”,由此引发我进一步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
  我们的作文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思想贫乏,空话假话连篇;语言稚化,表达苍白无力;想象匮乏,行文枯简生涩。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狭隘的文以载“道”的写作思想在作怪,也有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观念的影响,当然,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过去的作文教学,基本上是一种封闭式的训练。作文内容是封闭的,学生作文的内容大都受到教师的限制,有立意的限制,有选材的限制,有体裁的限制……写作过程也是封闭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和封闭的教室内独自完成,缺乏广泛的信息来源和必需的情感酝酿。封闭的作文教学割裂了写作与生活的血肉联系,使学生的写作与自我意识的发展相脱离,作文不再是表情达意的需要,而成为“生产”的需要。
  以上弊端集中到一点,就是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意识与生活实践。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着重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前一句对写作的定义中告诉我们,作文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还要关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和精神世界的建构。从后一句对写作的要求来看,强调作文教学要生活化。
  那么,如何让作文教学生活化,让学生的自我意识得以涵泳与喷薄呢?首先,我们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充分感知生活,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引发表情达意的心理冲动。具体地说,就是在文本解读活动中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在对话情景中达到沟通与默契,搅动积淀在学生心底的生活积累,触动他们敏感多情的心弦,使他们产生写作上的冲动,让语言的激流宣泄出来。其次,通过观察现实生活、积累人生体验,让学生思索生活,理解生活,表现自我。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积累,因为只有通过生活积累,才能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才有可能从中发现思想的闪光点并产生一吐为快的创作欲望,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另外,我们要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学会探究生活,反思生活,从而形成比较深刻、完整的认识。
  作文是一种自我精神性的实践活动,它与学生自我心灵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我们不能把作文教学仅仅看做是一种模拟性的练习,而应把它看成是个体的自我意识不断提升、人格建构不断完善的过程。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广开生活之源,深掘精神隧道,使学生能够做到关注生活,有感而发,集腋成裘,涵养精神,厚积薄发。我们还要激励学生表现自我,尽情地抒发自我情感,叙述亲身经历,描绘内心世界,在写作中融入自我的感受与体验。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烙上学生情感个性的印记,涂上独特心灵的色彩。
  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3/6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吃烧烤》引发的争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