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1:30:33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诗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习红军战士藐视围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更、喜、尽、开颜"等主要词语的含义;体会诗中运用的夸张手法的作用。
  3、背诵全诗,并能讲出大意。
  【课前准备】红军长征路线图。《长征》歌曲录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范读、激起情绪。
  同学们学过许多红军长征的故事,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长征诗(板书课题)。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当年毛主席亲自率领红军进行长征,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已经胜利在望,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
  现在李老师把这首诗朗读给你们听。(教师背诵全诗)
  毛主席写这首诗热情地赞颂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二、初读,介绍时代背景,结合读讲一、二两句。
  △试读
  1.因为这是一首律诗,学起来有一定困难,我们自己先试试把它读正确。
  2.指名四人轮读,试读课文。
  3.诗中涉及到好多山名水名,你们能搞清楚吗?
  山名:五岭乌蒙岷山
  水名:金沙江大渡河
  4.讲述(介绍时代背景):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指图),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讲读第一、二两句。
  5.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也可以怎么说?
  (出示:万水千山千山万水)
  6.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出示:千难万险千辛万苦)
  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千山万水,红军历尽千难万险。(有意识运用以上出现的词语)
  7.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板书:难)
  8.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响亮地回答。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板书:等闲)
  9.这里说万水千山只等闲,加了"只"表示什么?
  10.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豪迈、等闲,有蔑视的意味。)
  指点: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现在诗歌的时代背景懂了,全诗主要的内容懂了,我们抓住这两句的意思,再继续自学,想想每个词句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提问。
  △进一步自学,提出疑难。
  11.学生提出疑难。
  三、带入情境,读讲3--8句。
  (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通过《长征》这首歌曲的节奏--这音乐的语言,从总体上体会红军长征的豪迈的气势。)
  1.指点:要解决这些疑难,先要体会体会诗歌的整个意境。现在请你们听用这首诗谱成的歌曲。听着歌曲的旋律来体会红军怎么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
  2.播放长征歌。
  3.描述:听着这首激动人心的歌,好像我们也看到了红军大队人马越过万水千山的场景,那五岭上谷乌蒙峰峦留下了多少红军战士的足迹;金沙江畔仿佛回荡着红军胜利的欢呼声;大渡河上好像还闪动着红军战士攀着铁索桥奋勇前进的身影;千里岷山好像还映着红军战士的张张笑脸……
  啊,这万水千山,千山万水,诗人怎能一一写下,在这里毛主席选取了两座山,两条水为代表。
  4.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你们看(粉笔示意图)
  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说吗?"五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长征》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