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6 11:27:40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给予是快乐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一.导入新课,复习旧知
  1、师:这一课继续同大家一起学习课文——给予是快乐的。(课题课前板书)
  2、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整个的故事是由哪一个事物引起的?(围绕哪一个事物展开的)
  板书:保罗  小男孩  一辆新车
  二.学习新课
  1.出示句子:__________给予是快乐的。
  提问:不看课文,你能将这句话补充完整吗?(鼓励学生灵活答题,如“保罗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小男孩使保罗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等。)
  2.出示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予是快乐的。
  提问:你能将这句话补充完整吗?(让学生为这句话加上表示时间的词。)
  3.过渡:圣诞节前夜,保罗和一个小男孩偶然相遇。起初,他并没有在意那个孩子,以至多次误解了他。我们一起来快速读读课文,找找保罗错了几次?错哪儿了呢?在书上划出有关的语句。
  4.讨论后,针对重点语句加以分析。
  (一)“保罗当然知道他希望什么,他会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⑴指名朗读这句话,集体评议。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评价哪几个词读得好;哪几个词没读到位。)
  ⑵抓住重点词“当然”“这样的”“也”再读句子。
  (引导学生体会“当然”一词中包含的肯定意味;弄懂“这样的”指送他小汽车。)
  ⑶齐读这句话,提醒学生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
  ⑷提问:事实是这样的吗?小男孩的希望到底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领会原句中隐含着的意思:像你哥哥那样为弟弟买一辆新车。)
  ⑸读这部分课文中描写小男孩的句子。
  小男孩吃惊地瞪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天哪,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
  ⑹指导学生读出吃惊的语气。
  ⑺听了小男孩的话,保罗也十分吃惊。谁会读有关的句子。
  ⑻想一想,保罗为什么吃惊?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小男孩高尚的思想境界。)
  (二)过渡:保罗开始觉得小男孩有点不同寻常了,于是邀他乘车兜风,不过,保罗又错了。
  ⑴读有关的句子,结合上下文理解新词“炫耀”。
  ⑵讨论:小男孩为什么要保罗将车开到家门口呢?
  (学生自由作答,体会小男孩是要弟弟相信,他长大后一定能得到一辆新车。
  ⑶小男孩说的那一番充满爱心的话真让人感动,谁会念这一段话?(指导朗读)
  ⑷进行拓展练习:你觉得小男孩向弟弟描述的新车是怎样的?他会将怎样美好的希望种进弟弟的心里?
  (同桌间相互练说,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
  ⑸相信小男孩能实现愿望的同学请举手。你认为那时最快乐的人是谁?为什么?
  (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白给予才是真正的快乐,从而概括出本文的中心。)
  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有没有和小男孩一样的经历,无私的援助有没有给你带来快乐。
  ⑺小结:老师相信你们是一群充满爱心的好孩子,让我们好好地读一读小男孩说的话。
  三、围绕最后2节读、议、写。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12、13节。
  师问:从这两节里,你能提出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吗?
  引导:“为什么这个夜晚对他们三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
  2、四人小组讨论。
  小弟弟难忘在哪里?小男孩难忘在哪里?保罗难忘在哪里?
  (小弟弟也许是第一次这样欢度圣诞之夜而“难忘”;小男孩则为让弟弟得到一次意外的欢乐而“难忘”;保罗的“难忘”是由于思想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体会到了“给予”带来的欢乐。)
  3、集体交流。
  4、写话训练(写出自己独到的理解)
  出示:学习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外作业:
  将同学们刚才写的一句感想收集、整理,每个同学都当评委,投票选出“十句”表达最精彩的话语,刊登在班级黑板报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给予是快乐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