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课尾也要体现一个“活”
【案例】:师:下课前,我们一起玩一个游戏好不好?平时,老师宣布:下课!同学们都一起走出教室。今天,请同学们,按要求离开教室。老师会出示一张数字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数能被卡片上的数整除的几可以先出教室。离场时,要说出一句话给同学们判断你是否走,如8号学生可以说:“8是2的倍数”
游戏开始。老师出示第一张卡片2,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走上讲台,依次说出一句话后离开教室。
当学生跃跃欲试的时候,老师出示第二张卡片0.3,有几位同学一下子冲到讲台前,见其他同学没有动,想了想,又走到自己的座位。
老师让学生讨论:他们为什么又回去了?
老师出示卡片3、5,按要求依次出教室。最后,还剩下学号是1、7、11、13、17、19、23、29、31、37等同学。
师:你们为什么不走呀?
生:因为我们的学号数不能被那些数整除。
师:老师这里只剩下一张卡片了,怎么办?
生:老师你给个“1”我们剩下的同学就可以出教室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任何自然数都能被1整除,任何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1是任何自然数的约数。
师:如果老师第一张卡片就出1,哪些同学可以走?
生:全班学生都可以走。
【反思】:
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画龙点睛的结束则使成功得以巩固。教者在结束教学时的活动游戏中让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哪些数的倍数,依次让学号2、3、5……的学生离开教室,有意的留下学号是1、7、11、13、17、19、23、29、31、37等同学,让学生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使得教学过程不仅仅停留在快乐的学习状态中,而是进入真正思考的创造境界。学生面对教师精心设计、饶有趣味的问题,不是望而生畏,而是跃跃欲试。在积极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的教学活动,既巩固知识、又享受了数学思维的快乐,可谓一举多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