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5 11:12:43

小学奥数知识点总结(三)

  21.分数大小的比较
          基本方法:
          ①通分分子法:使所有分数的分子相同,根据同分子分数大小和分母的关系比较。
          ②通分分母法:使所有分数的分母相同,根据同分母分数大小和分子的关系比较。
          ③基准数法:确定一个标准,使所有的分数都和它进行比较。
          ④分子和分母大小比较法:当分子和分母的差一定时,分子或分母越大的分数值越大。
          ⑤倍率比较法:当比较两个分子或分母同时变化时分数的大小,除了运用以上方法外,可以用同倍率的变化关系比较分数的大小。(具体运用见同倍率变化规律)
          ⑥转化比较方法:把所有分数转化成小数(求出分数的值)后进行比较。
          ⑦倍数比较法: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结果得数和1进行比较。
          ⑧大小比较法:用一个分数减去另一个分数,得出的数和0比较。
          ⑨倒数比较法:利用倒数比较大小,然后确定原数的大小。
          ⑩基准数比较法:确定一个基准数,每一个数与基准数比较。
       
          22.分数拆分
          一、 将一个分数单位分解成两个分数之和的公式:
          ① =+;
          ②=+(d为自然数);
       
          23.完全平方数
          完全平方数特征:
          1. 末位数字只能是:0、1、4、5、6、9;反之不成立。
          2. 除以3余0或余1;反之不成立。
          3. 除以4余0或余1;反之不成立。
          4. 约数个数为奇数;反之成立。
          5. 奇数的平方的十位数字为偶数;反之不成立。
          6. 奇数平方个位数字是奇数;偶数平方个位数字是偶数。
          7. 两个相临整数的平方之间不可能再有平方数。
          平方差公式:X2-Y2=(X-Y)(X+Y)
          完全平方和公式:(X+Y)2=X2+2XY+Y2
          完全平方差公式:(X-Y)2=X2-2XY+Y2
       
          24.比和比例
          比: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比号前面的数叫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比的后项。
          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叫做比值。
          比的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
          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a:b=c:d或
          比例的性质: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项积(交叉相乘),ad=bc。
          正比例:若A扩大或缩小几倍,B也扩大或缩小几倍(AB的商不变时),则A与B成正比。
          反比例:若A扩大或缩小几倍,B也缩小或扩大几倍(AB的积不变时),则A与B成反比。
          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按比例分配:把几个数按一定比例分成几份,叫按比例分配。
       
          25.综合行程
          基本概念:行程问题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它研究的是物体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关键问题:确定运动过程中的位置和方向。
          相遇问题: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请写出其他公式)
          追及问题: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写出其他公式)
          流水问题:顺水行程=(船速+水速)×顺水时间
          逆水行程=(船速-水速)×逆水时间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静水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 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流水问题:关键是确定物体所运动的速度,参照以上公式。
          过桥问题:关键是确定物体所运动的路程,参照以上公式。
          主要方法:画线段图法
          基本题型:已知路程(相遇路程、追及路程)、时间(相遇时间、追及时间)、速度(速度和、速度差)中任意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jzone 发表于 2016-8-15 12:18:17


          26.工程问题
          基本公式:
          ①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②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③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基本思路:
          ①假设工作总量为“1”(和总工作量无关);
          ②假设一个方便的数为工作总量(一般是它们完成工作总量所用时间的最小公倍数),利用上述三个基本关系,可以简单地表示出工作效率及工作时间.
          关键问题:确定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间的两两对应关系。
          经验简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27.逻辑推理
          基本方法简介:
          ①条件分析—假设法:假设可能情况中的一种成立,然后按照这个假设去判断,如果有与题设条件矛盾的情况,说明该假设情况是不成立的,那么与他的相反情况是成立的。例如,假设a是偶数成立,在判断过程中出现了矛盾,那么a一定是奇数。
          ②条件分析—列表法:当题设条件比较多,需要多次假设才能完成时,就需要进行列表来辅助分析。列表法就是把题设的条件全部表示在一个长方形表格中,表格的行、列分别表示不同的对象与情况,观察表格内的题设情况,运用逻辑规律进行判断。
          ③条件分析——图表法:当两个对象之间只有两种关系时,就可用连线表示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有连线则表示“是,有”等肯定的状态,没有连线则表示否定的状态。例如A和B两人之间有认识或不认识两种状态,有连线表示认识,没有表示不认识。
          ④逻辑计算:在推理的过程中除了要进行条件分析的推理之外,还要进行相应的计算,根据计算的结果为推理提供一个新的判断筛选条件。
          ⑤简单归纳与推理:根据题目提供的特征和数据,分析其中存在的规律和方法,并从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并递推出相关的关系式,从而得到问题的解决。
       
          28.几何面积
          基本思路:
          在一些面积的计算上,不能直接运用公式的情况下,一般需要对图形进行割补,平移、旋转、翻折、分解、变形、重叠等,使不规则的图形变为规则的图形进行计算;另外需要掌握和记忆一些常规的面积规律。
          常用方法:
          1. 连辅助线方法
          2. 利用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3. 大胆假设(有些点的设置题目中说的是任意点,解题时可把任意点设置在特殊位置上)。
          4. 利用特殊规律
          ①等腰直角三角形,已知任意一条边都可求出面积。(斜边的平方除以4等于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②梯形对角线连线后,两腰部分面积相等。
          ③圆的面积占外接正方形面积的78.5%。
       
          29.立体图形
          名称 图形 特征 表面积 体积
          长方体:8个顶点;6个面;相对的面相等;12条棱;相对的棱相等; S=2(ab+ah+bh) V=abh=Sh
          正方体:8个顶点;6个面;所有面相等;12条棱;所有棱相等; S=6a2 V=a3
          圆柱体:上下两底是平行且相等的圆;侧面展开后是长方形; S=S侧+2S底;S侧=Ch V=Sh
          圆锥体:下底是圆;只有一个顶点;l:母线,顶点到底圆周上任意一点的距离; S=S侧+S底;S侧=rl V=Sh
          球体:圆心到圆周上任意一点的距离是球的半径。 S=4r2 V=r3
       
          30.时钟问题—快慢表问题
          基本思路:
          1、 按照行程问题中的思维方法解题;
          2、 不同的表当成速度不同的运动物体;
          3、 路程的单位是分格(表一周为60分格);
          4、 时间是标准表所经过的时间;
          合理利用行程问题中的比例关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学奥数知识点总结(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