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3 17:27:42

反读书无用论:状元更是真正的人才


          
          [*]
       
12
                               
          状元更是真正的人才
       
          在高考前,我经常看到这样一段话:
       
          这两份名单你认识多少?
       
          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曹雪芹、胡雪岩、李渔、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哪份名单上你认识的人多一些?
       
          答案揭晓:
       
          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
       
          后者全是当时落第秀才。
       
          目的不外是说真正的人才与是否状元无关,但是似乎隐含了一层意思:状元并不是真正的人才。
       
          我偏爱钻牛角尖,于是“百度”了一些这些状元是不是人生的loser?
       
          结果如下:
       
          傅以渐(1609~1665) 字于磐,号星岩。清第一位状元。知名学者、史学家。出身贫苦,幼年家境清贫,天资聪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经史熟记不忘,终成大器。傅以渐一生为官,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以清勤著称于世。他学识广博,精通经史,工于诗文,学者称星岩先生。傅以渐以状元而居相位,他鞠躬尽瘁,任劳任怨,以勤政清廉著称于世。公居相位,食不重味,衣皆再浣,与寒素无异。他书奏议,草诏书,拟御制,颇得皇帝赏识。傅以渐曾纂修《明史》、《清太宗实录》,充任清太祖、太宗《圣训》总裁,奉命与曹本荣合著《周易通注》。他对天文、地理、礼乐、法律、兵农、漕运、马政等均有研究,著述甚丰。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道德文章实为一时之冠”。其著作仅《四书易经制义》尚存。傅义渐于康熙二年(1663)在家养病期间,主持编纂《聊城县志》。《御定易经通注》被收入在《湖北丛书》第1~3册,清光绪十七年(1891)由三余草堂出版。今中国国家图书馆(分馆)尚存《易经通注》4卷刻本。《贞固斋书义》有清初抄本2册,今尚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室。
       
          王式丹(1645—1718年 ),字方若,号楼村。清朝宝应人。积学嗜古,有盛名。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状元,授修撰。参与编修《明史》、《大清一统志》、《皇舆图表》、《渊鉴类函》,分校二十一史诸书。因其耳聋,不为康熙所喜。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罢官归。后侨居扬州,与乡士大夫论文为乐,士多从之游。王式丹善作文章,他的殿撰之作倍受仕子推崇,认为此作为当世制义之代表作。史称王式丹的诗“排奡陡健,一洗吴音啴缓。”“其征材之奥博,使事之精核,运以排山倒海之气,琢以炊金馔玉之词。”他绩学嗜古,为诸生时即有盛名,巡抚宋荦编《江左十五子诗选》,王式丹为江左十五子之首。 著有《楼屯集》二十五卷、《四书直音》一卷。
       
          毕沅(1730~1797)清代官员、学者。字纕蘅,亦字秋帆,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年(1785)累官至河南巡抚,第二年擢江广总督。嘉庆元年(1796)赏轻车都尉世袭。病逝后,赠太子太保,赐祭葬。死后二年,因案牵连,被抄家,革世职。毕沅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之学,无所不通,续司马光书,成《续资治通鉴》,又有《传经表》、《经典辨正》、《灵岩山人诗文集》等。

jzone 发表于 2016-8-13 17:48:30


       
          
          [*]
       
12
                               
       
          林召棠(1786~1872年) 字爱封,号芾南,谥文恭,吴阳(广东吴川)霞街村人,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十一随父到馆学习,攻读《庄子》及《王渔洋集》,酷爱四六文,喜学诗词。年十八,应童试,取得生员资格,学使姚稳田赞之为“海滨秀才”。嘉庆十七年(1812年),学使程国仁(河南商城人)选充奎矁 科拔贡生,命入官署肄业。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应顺天乡试中举,志犹未已。道光三年(1823年)召棠第三次参加会试,被取中二十八名。殿试拔为一甲,状元及第,授职翰林院修撰,充县史馆纂修官。
       
          道光十三年(1833年),受制军卢厚生之聘,主讲于肇庆端溪书院,长达十五年。召棠治学严谨,教导有方,造就了一批俊秀良才。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林则徐奉旨到广东查禁鸦片,曾致书召棠询问查禁鸦片事宜。召棠敬复,赞颂林则徐严厉禁烟的壮举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林则徐也极为欣佩召棠的不愿与清廷穆彰阿之徒同流合污,引退归田,教书育人,造福桑梓,特书“彩衣荣似三公衮,珂第祥留五色云”对联赠寄,以表敬意。林召棠晚年,或吟咏于高雷山川滨海,或挥毫落笔于书斋。其书法,欧底赵面,自成一家。其诗词颇多佳作,清丽可颂,脍炙人口。一生主要著述有《心亭亭居诗存》、《心亭亭居文存》、《心亭亭居笔记》等手抄本,而刊行于世的则散载于《万花谷》(专载清代翰林班诗作)、《高州府志》、《吴川县志》。
       
          王云锦(1657—1727)清代官吏。字海文,号柳溪。榜名施云锦。又名顾云锦,江苏无锡人。生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卒于清雍正五年(1727)。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刘子壮(1609-1652),字克猷,号稚川,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人,明崇祯三年(1630年)举于乡,寒窗苦读近二十年,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参加殿试,中一甲一名进士,状元及第,大魁天下,授国史馆修撰。殿试策万言,略谓二帝三王治本于道,道本于心,讲学为明心之要,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又言以天下为一家,则满汉皆一家也。一时为士林传诵。顺治八年,充会试同考官。寻告归。顺治九年卒,年四十四。子壮博综群籍,精制举文,雄厚排傲,淩铄一切。与同榜一甲二名进士汉阳熊伯龙齐名,世称熊刘。诗古文亦以气胜。《清史稿》曰:开国之初,若熊伯龙、刘子壮、张玉书,为文雄浑博大,起衰式靡。康熙初年湖广提学道蒋永修也说:国初楚文大家,首推稚川刘太史。
       
          陈沆(hàng)(1785~1826)著名诗人,文学家,清代古赋七大家之一,被魏源称为“一代文宗”。 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室名简学斋,白石山馆。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乾隆五十年(1785)出身于下层官僚家庭。曾祖父陈嘉霁生前苦读经书,屡试不得志,后抑郁而死。祖父陈士珂,举于乡,终生未仕,做一个“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其父陈光诏,字金门,清乾隆己亥(1779)举人,官授知县。他为官梗正,善政甚多,口碑极好。陈沆于嘉庆十八年(1813)中举,二十四年(1819)中进士一甲一名,其策论文章,气势雄浑,论述精辟,笔力奇健,授翰林院修撰,清道光二年(1822),任广东省大主考(学政),次年,任清礼部会试同考官。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陈沆卒年,《清史列传》记为道光六年(1826)。周锡恩撰《陈修沆传》则言年四十一,当为道光五年(1825)。后归葬于浠水县西调军山南麓。
       
          刘福姚生于同治三年甲子二月二十一日(1864年) ,卒年待考。清代状元。原名福尧,字伯棠,一字伯崇,号忍庵,一号守勤。广西桂林人。清光绪八年(1882)举人,十五年(1889)任内阁中书,十八年(1892)殿试一甲第一名,成为广西最后一名状元。由翰林院修撰历任侍讲、贵州乡试正考官、广东乡试副考官、浙江乡试副考官、河南乡试副主考官、翰林院秘书郎兼学部图书局总务总校。宣统二年(1910)四月,赴湖北、江西、安徽、江苏考察筹办宪政事宜。其性刚烈,为人正直,不阿权贵,故仕途不畅。受翁同癝影响,有维新倾向,翁被革职后,在政治上受到冷遇和歧视。庚子之难时,留居京城,与浙江词人朱祖谋、同乡王鹏运潜心词学研究,合作《庚子秋词》,成为晚清临桂词派重要成员之一。
       
          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云。中国晚清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人,晚清德宗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状元,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刘春霖善书法,尤以小楷为著。小楷笔力清秀刚劲,深得世人推崇。时有“大楷学颜(颜真卿),小楷学刘(刘春霖)”之誉。出版有《大唐三藏圣教序》、《兰亭序》等小楷字贴多部;大字法贴亦有出版。刘春霖的名字已载入香港书谱出版社和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型辞书《中国书法大辞典》。刘春霖患有心脏病,经受日伪打击后,病情逐渐加重,经多方医治无效,于1944年1月18日逝世于北京(又一说逝世于1942年)。
       
          总结:不要以为你不知道的,就是不出名的,也许是你太无知呢!!呵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反读书无用论:状元更是真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