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爸爸的教子笔记
[*]
12
家长“狠心”又何妨
吴敌上大学之后,很快适应了新的生活。他妈妈有时谈起孩子,半是责怪半是自豪地说:“吴敌怎么就不想家呢。”我呢,当然力挺吴敌的“乐不思蜀”,好儿女志在四方,恋家的孩子飞不远。他今天能够在大学校园里生活得如鱼得水,还不是得益于从小就培养了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能力。
在吴敌的成长过程中,我和他妈妈有意无意间显得比较“狠心”。
他三岁之前,我们还在老家,我是一边忙工作一边忙调动,他妈妈是家务、工作一肩挑,忙得不亦乐乎。所以很多时候,吴敌是自己玩自己的,哭起来也没人管。他上幼儿园和小学后,我和他妈妈的工作比以前更忙。每天下午放学回家,他就独自一人在家,很少有大人盯着他。他上六年级时,我们的家从镇上搬到市区,考虑到学校离家比较近,我们就让他自己去上学,中午在学校用餐,下午自己回家。读初一时,学校离家远了些,有时间我就送送他,没时间他就自己乘公交车去上学。
2004年上半年,我们从临时租住的房子里搬到自己的新家,吴敌上学的路程一下子远了不少。一开始,我们陪他骑车上学;过了一段时间,便由他独来独往了。高中三年,吴敌心甘情愿地做住校生,我们也乐观其成,听他的。一直到高考结束的那一天,吴敌才和他的高中宿舍说“再见”。
当然,我和他妈妈对吴敌的“狠心”,也并非一路坦途。和许多家长一样,我们也常把孩子挂在心头,放心不下。吴敌高中刚住校的那一段时间,我曾写下几篇日记。现摘录其中的部分内容:
2006年8月13日
昨天下午近5点,赶到梁丰高中,在食堂处小坐一会,吴敌放学来吃晚饭,随便聊了聊,再到他的宿舍看看,觉得无论如何没有家里舒适。见孩子这样辛苦,有点于心不忍。但是有什么办法呢?
夜里睡觉,老是替孩子担心。这种情绪要不得,我不是希望孩子将来能够怎样怎样吗,没有较强的生活自理本领与独立自主能力,怎么能够将希望化为现实?
一天在家,没有出门,感到很不适应。孩子在家时,尽管语言上的交流不是很多,但心里踏实;即使他上初中时早出晚归,夜里在他回家前总有一种期待,回来后也能有些短暂的交流。而现在孩子住校了,感觉心里空落落的,这其实还是传统型家长护雏心理的流露。孩子总要独立飞翔的啊,我不可能永远置他于自己的羽翼之下,何况我还没有这种庇护的能力呢。
2006年8月14日
这两日酷热难耐,昨天气温高达37.9度,足见今年秋老虎的威力。吴敌住校,遇到这样的天气,要多吃苦头了。于心不忍,但又只好如此。所谓成长是必须付出代价的,这代价既是孩子必须付出的汗水与心血,也是父母因爱莫能助而必须承受的煎熬。好在孩子并没有我想象中的不适应,今天下午5点多与他通话时,他说“不是很苦”。这总算让我放了心。
2006年9月17日
昨日下午5点多,孩子才回家。好在孩子感觉挺轻松的,他已经适应了住校生活。今天中午12点多就离开家返校。看上去,孩子没有什么吃苦、恋家的感觉。下午打通了班主任的电话,与他聊了一会孩子学习与生活的事情,班主任反映:吴敌一切正常。听了这样的回话,我为孩子感到高兴。
现在看这些文字,仿佛还可以感受到吴敌刚住校的那段日子我内心的矛盾。好在吴敌很快适应了住校生活,我也最终战胜了自己,不再婆婆妈妈地为他的住校担忧了。
也许,正是我和他妈妈的“狠心”,成就了今天的吴敌在面对学习和生活时,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没有充分认识到放手让孩子独立成长的重要性,他们习惯于把对孩子的爱转化为对孩子的包办代替,不舍得让自己的“心肝宝贝”吃一丁点苦,到头来是害了孩子愁了自己。
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名学生从小娇生惯养,高中毕业考进南京的一所大学,怎么也适应不了住校生活,每到星期五下午,就要父母开车接他回家。从张家港到南京,一个来回再快也要五六个小时。时间一长,父母也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好在家里经济条件宽裕,便在儿子就读的大学附近买了套房子。但问题又来了,孩子不会做饭、洗衣,生活上的杂务一概不会。无奈,只好请高龄的爷爷奶奶过去,做孩子的“后勤部长”。
这个例子当然属于个案,不具有多少代表性,但其中透露的问题,值得每一名家长深思。
>>看过此文章的人还看过:
· 小升初竞争令奥数热难降温
· 近距离接触名校掌握小升初先机
· 公办民办并举 学前教育成两会热点
· 真光中学四中2011年增建初中部
· 华师附中新世界学校2011招生通知
· 广州西关外国语学校往年招生情况
· 备战2011年小学“希望杯”全攻略
· 走美杯在小升初的含金量如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