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着丫丫学奥数经验分享
[*]
12
公元2009年7月2日下午15时,实验外校的录取号通过校园网正式对外公布,同时也宣告2009届小升初基本结束。回想我和孩子妈陪着丫丫在数学培优路上跋涉的4年时光,牺牲的了丫丫童年很多嬉戏的时间,总是伤心伴着喜悦,失望伴着期盼,一次又一次与获奖的擦肩而过的现实,也曾经动摇过继续学习的决心。
这应该是很多家长和孩子经历过的,或者正在经历的小升初。
虽然没有收获到能让名牌初中抢先预录所需要的金牌,却收获了一些令我难以忘怀的回忆。
丫丫是幸运的,曾经的付出得到了回报,跌跌撞撞地来到了她梦想的太子湖。
记不清是哪年哪月的事了,反正是丫丫很小的时候的事了,每次回想起来,总是心里暗暗发笑。
一个周末的上午,翻开丫丫做的数学作业,题目大意:两个小朋友下了20分钟的象棋,问他俩下棋的时间总和是多少分钟?答:20+20=40分钟。
我纳闷,丫丫的智商是不是有问题,这么简单的题目,怎么会做错呢。
“丫丫,再看看哦,是不是做错了啊?”
“没错,每人下了20分钟,总和就是两个20分钟。”
接下来,任凭我这个当老爸的怎么讲解,丫丫总是不理解,她始终认为自己的答案绝对是正确的。
我当时真的很无赖,也找不到让她信服的理由,看来是我弱智了。
我走到阳台上,点燃一支多年钟爱的555,吞云吐雾,么办呢?
哈哈,有主意了。正好她妈不在家,不如带着丫到餐馆去搓一顿。
“丫丫,老爸今天中午请客,想吃什么呀?”
“麦当劳”
“OK”
来到小区旁边的麦当劳快餐厅,点了薯片、汉堡、可乐,坐定。
“丫丫,几点了啊?”
“11点40”
我俩有说有笑地美餐了一顿。
“几点了啊,你妈快回了,赶紧回家去”
“老爸,12点10分了”
“那你和老爸一共吃了多少时间的麦当劳啊?”
丫丫扳着嫩嫩的小指头,小声数着:“11点50,12点,12点10分”
“老爸,30分钟。我知道那题的答案了”
哈哈,问题成功解决,心里的成就感不胜言表。
孩子妈是个到处打探培优点的角,上班下班总在电话里和几个家长聊奥数培优的事。3年级要开学了,她得知某教育是个最牛的数学培优机构,几个家长约好了时间,偷偷去给丫丫报了参加分班测试的名,领回了一张准测证。
“宝贝,周末妈妈带你去参加奥数测试,这几天把那本奥数教程的书做一下”。
“好的”。丫丫是个乖巧的小女生。
过了几天,我看了丫丫做的那本书,很多题目丫丫都不会做,我自己看着也头晕。
“老妈,我不去考奥数培优班,去了也肯定考不上的”。丫丫已经知道奥数的难度了。
“不去不行,滔滔都去的”。孩子妈坚定地怒吼着。
到了周末,孩子妈拉扯着,丫丫哭哭啼啼地上了车,一家三口驱车来到了阅马场。
“我参加考试可以,考上了我也不读”。临进考场前,丫丫哭着说。
“好的好的,老爸同意,你进去考就是了”。我只想在丫丫和她妈中间和稀泥,把这事应付完就算了,因为我觉得丫丫肯定考不上。
对孩子妈来说,难熬的几天等待过去了,她丢下手头的工作,第一时间来到培优点领取成绩单。
“宝贝考上了A班,28分,我把钱都交了,400块钱,星期天晚上开课”。电话里传来了孩子妈清脆而自豪的笑声。
天哪,28分进了A班。我已经感觉到奥数的超级难度了,于是对她妈说:
“上奥数培优班可以,我也可以负责接送,辅导的事我是管不了的”。
丫丫放学后,知道自己考进了A班,兴奋了好久。周日高高兴兴地走进了奥数培优教室,开始了4年的小学奥数学习之旅。
伴随着奥数进入家门,家里的气氛于是比以前紧张了许多。晚上和周末,屋里的噪声分贝超过环保标准的N倍已是见怪不怪的事了。
周末的上午,孩子妈拿着培优班的《和差问题》课后练习题,简直无法忍受,没做的比做了的多,做错的比做对多。
“你上课听讲了没有呀?”孩子妈咆哮着。
“我听讲了,也做了详细的笔记,不信你自己看,这是我的笔记。”丫丫也大声的为自己辩解。
“不可能,听讲了怎么不会做呢?把公式背给我听听。”
面对妈妈的质疑,丫丫停顿了许久,支支吾吾半天也回答不上来,一下子就蔫了。
“那我告诉你,(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把公式给我背会记住。”
“好的”。丫丫迫于妈妈的高压政策,只好背诵着这两个公式,念叨着大数小数。然后平平静静地做完了十大几道应用题。
我在客厅听着暗自发笑,觉得记忆中老师教的数学好像不是这么个学法,也不知道还有什么和差、和倍和大数、小数的概念。
又是一个周日的晚上,丫丫下课回家后,孩子妈从书包里找出上周的课后练习,查看老师的批改情况,尤其是带“★”的题几乎全是红叉叉。
“完了完了,这样下去完了”孩子妈自言自语道。虽然孩子妈总是这样唠唠叨叨,可对送丫丫去学奥数的热情丝毫不减。
......
[*]
12
教室里孩子们在聚精会神地听着天书般的奥数,家长休息室里妈妈们在交流着孩子们的作业情况。从酷暑到严冬,从和差问题到鸡兔同笼,一学期下来,乖巧的丫丫没有落下过一次奥数培优课。
一个学期下来,丫丫对数学培优居然实现了从讨厌到喜欢的逆转。虽然做起课后练习来很吃力、很痛苦,但每周背着那个红色小背袋赶去上课时,还是非常开心的。
《盈亏问题》当时丫丫掌握不好,说例题都听懂了,可是有些作业还是不会做。我想,如果丫丫把作业交上去都是红叉叉,必然会觉得很自卑。怎么办呢?
汤战友是数学系毕业的,辅导过很多战友的伢们,都很成功,经他辅导过的孩子都顺利考入华师一附中。于是周日的上午约好在小区门口的咖啡厅(也是战友开的,免费)辅导2小时。
汤战友对奥数辅导的确有一手,简单看了一下讲义,说:“丫丫,这小的年纪学这么难的数学,了不起啊”鼓励几句后就切入主题,科班出身的汤战友开始辅导丫丫了。
首先是考察丫丫对基本题型的掌握情况。幼儿园阿姨给小朋友分苹果,如果每人分3个,多12个苹果;如果每人分4个,少8个苹果。问幼儿园有多少个小朋友?共有多少个苹果?
“这题我会做,老师讲的我听懂了。(12+8)÷(4-3)=20(人),20×3+12=72(个)”
“丫丫太厉害了,这么快就做出来了,只要你把这种基本题型练熟,下面的题目对你来说也没有一点问题的”汤战友仍然在鼓励。
“汤伯伯说我很厉害咧,哼哼!”汤战友的鼓励与我和她妈平常的指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丫丫显然对自己的奥数能力水平有了十足的信心。
其次是开始教变化题型的练习:少先队员去植树,如果没人挖5个树坑,还有3个树坑没人挖;如果其中两人各挖4个树坑,其余每人挖6个树坑,就恰好挖完所有树坑。请问,共有多少名少先队员?共挖了多少个树坑?
“丫丫,每次遇到变化的题型,不要害怕,只要你把题目转化为基本题型,就很容易解决了。我们还是说分苹果的事”。
关键是还原基本题型:幼儿园阿姨给小朋友分苹果,如果每人分5个,还多3个;如果每人分6个,就差几个呢?差几个丫丫自己算算,2人各少挖2个差4个。很好,丫丫一定会解了吧。
“我会了,2×(6-4)=4(个),(3+4)÷(6-5)=7(人),7×5+3=38(个)”。在汤战友的指导下,丫丫轻松地做完了上周的所有练习题。
哦,原来奥数是这样辅导的。
很快到了四年级的分班测试,孩子妈考前一直强调,一定要考入A班,这无形中给丫丫增加了考试的压力。丫丫表面上对进入A班志在必得,心里肯定是没底的,她也知道从A班踢出来的后果会是怎样。因为她以前一起培优的小伙伴,由于没有进入A班而每周选择两个机构学习,为的就是能再次进入A班学习。
分班测试的结果出来,丫丫以35分的成绩(获三等奖)艰难地保住了A班的位置,完成了妈妈交给的任务。虽然考出的成绩一般,比起从A班“沦落”的伙伴,丫丫还是给妈妈带来了一丝“荣光”。我嬉笑着说:“花了700块,提高了7分,也很不错嘛,坚持下去肯定能获得大奖”。
19763190784.jpg" />
家长们在一个半小时的等待中,相互交流着奥数学习心得,讨论着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孩子们出来后,家长们抢着小家伙们带出来的答案相互对着,可丫丫由于时间较紧来不及抄写答案,这可一下子惹怒了心急如焚的孩子妈,一阵狂轰乱炸的数落结束了丫丫人生的第一次大考。
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丫丫意外地获得了孩子妈梦寐以求的奥数一等奖。这意外收获也为日后的奥数学习埋下了痛苦的种子。
自从丫丫意外中得4年级希望杯大奖后,孩子妈对丫丫的期望值更高了。论丫丫的奥数实力,每个专题的学习还过得去,基本上自己能独立完成80%以上的随堂练习,但综合能力在A班则属中等水平,每次测试也只能得到像旬子同学等奥数高手一半多点的分数,挑战赛却出人意料地获得了二等奖。
5年级奥数似乎上了一个陡坎,计数、行程、数论、直线型面积等问题把丫丫整得晕晕乎乎,作业的质量和孩子妈的期望相距甚远。为了早日摘取小学奥数的皇冠“华罗庚杯”,以减轻6年级的负担,丫丫5年级寒假期间加入了6年级“华杯”集训班的行列。寒假既要上5年级的课程,又要听集训班的天书,还要完成两份作业,只好暂停了网球训练,钢琴练习,把所有的经历全身心地投入到冲杯之中。
2007年冬日的第一场大雪,比以往来的更早一些。天刚蒙蒙亮,我驾车带上丫丫和6年级的超超同学,一起向汉口进发,去参加一年一度的“华杯初赛”。经过近2小时的艰难跋涉,来到了海工附近,离考点1公里车就开不动了。超妈妈下车一手拉着丫丫,一手牵着超超,一路小跑奔向考场。好不容易把车弯到路边停好,来到考场附近,场面可谓壮观,到处是人仰马翻。好不容易找到超妈妈,两个孩子都找不到了,超妈妈指着左边的一栋矮房,说丫丫往那个方向去了。我心里有底,丫丫虽然年纪小,但也是身经百战的选手,找到自己的考场应该没有问题。孩子妈在家里传来指示,让我必须确认丫丫坐在自己的位置才能离开,凭着特殊的身份证件,查询了六七个考场后,终于看到丫丫已经坐定,才放心地回到家长群中。
由于大部分考生的迟到,考试推迟半小时才开始。考试结束后,丫丫拿出自己的答案纸和超超对着,遇到不同的结果时,还坚信自己的肯定正确,看来丫丫对自己的奥数水平有些自信了。
随着丫丫闯入华杯的决赛圈,奥数学习的课时也与日俱增。决赛的结果自然应验了“期望越高,失望也会越大”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华罗庚杯”对丫丫来说是“滑落跟(斗)杯”。
华罗庚杯的失利我和孩子妈是有思想准备的,因此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失望,丫丫为此项赛事也没有背上什么思想包袱。丫丫和孩子妈只是寄希望于已经有所斩获的希望杯,确定了“保五(年级)争六(年级)”目标。
初春的江城早晨,天空下着冷雨,6年级的比赛时间安排在上午,5年级的比赛时间安排在下午,9:00左右一家人来到水果湖考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