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题常见错误分析:简单应用题
[*]
12
1.简单应用题
简单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简单应用题的学习,可以加深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培养初步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取有关解答应用题的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学习简单应用题是学习应用题的开始。虽然这些应用题只用一步运算就能解答,但是,由于反映四则运算的实际应用情况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解题时常常出现一些错误。
例 1(1)王师傅要做14个零件,已经做好了5个,还要做几个零件?
(2)校园里有9棵松树,又栽了6棵,现在有多少棵松树?
[解](1)14-5=9(个)
答:还要做9个。
(2)9+6=15(棵)。
答:现在有15棵松树。
[常见错误]
(1)14-5=9(零件)。
答:(略)
(2)9-6=3(棵)
或者9+6=15(树)
答:(略)
[分析]
初学解答应用题时,往往认为应用题中的最后一个“字”或两个“字”是单位名称,要防止上述错误的发生,主要是加强有关单位名称的训练。例如一头牛、一辆车、一棵树、一条鱼、一个人、一件事、一台机器等等。
例 2 青山小学有老师3人,学生68人,学生比老师多多少人?
[解]68-3=65(人)。
答:学生比老师多65人。
[常见错误]
3+68=71(人)。
或者3-68=65(人)。
答:(略)
[分析]
初学应用题时,往往见到“多”字就用加法计算,这是造成错解一的主要原因;再就是认为应用题总是“前面的数量加上后面的数量”,或者是“前面的数量减去后面的数量”,这是造成错解二的主要原因。要防止这种错误的产生,从一开始学习应用题,就要注意培养分析题中已知条件和要求问题的习惯,确定解法后要进行检验,想一想这样计算对不对。例 3 学校里的足球,借走8个后还剩下5个。学校里有足球多少个?
[解]8+5=13(个)。
答:学校里有足球13个。
[常见错误]
8-5=3(个)。
答:学校里有足球3个。
例 4 山上有56只羊,比山下的羊多7只,山下有羊多少只?
[解]56-7=49(只)。
答:山下有羊49只。
[常见错误]
56+7=63(只)。
答:山下有羊63只。
例 5 同学们分8组做游戏,平均每组4人,做游戏的同学有多少人?
[解]4×8=32(人)。
答:做游戏的同学有32人。
[常见错误]
8÷4=2(人)。
答:做游戏的同学有2人。
例 6 同学们在校园里栽树,2人合栽1棵,8人一共栽了多少棵?
[解]8÷2=4(棵)。
答:8人一共栽了4棵。
[常见错误]
2×8=16(棵)。
答:8人一共栽了16棵。
例 7 商店里柜台上摆了热水瓶和杯子,杯子的只数是热水瓶只数的3
倍。热水瓶有15只,杯子有多少只?
[解] 15×3=45(只)。
答:杯子有45只。
[常见错误]
15÷3=5(只)。
答:杯子有5只。
[分析]
以上五例学生为什么会出现错误呢?主要原因是他们过去在解简单应用题时,把某些词与解题方法建立了错误的联系,如例3看到“剩下”就联系到减法,例4看到“比……多……”立即联系到加法,例5看到“平均”二字必用除法,例6看到“一共”就想到加法与乘法,例7看到“倍”就用除法。学生由于受到这种固定的模式支配,因此,解答此类应用题时非常容易出错。
简单应用题由于数字简单、结构明显、解答方便,因此,学生解题时很容易忽视对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如果能按步骤进行解题,则可避免上述错误的发生,简单应用题解题一般分为五步。
第一步:理解题意;
第二步:弄清已知条件及要求的问题;
第三步:确定解答方法及列式计算;
第四步:检验;
第五步:答题。
如上面例4,当弄清题意后,可画出下图帮助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通过对文字叙述的理解及对示意图的分析,很容易知道如果把山上的羊减少7只,就与山下的羊同样多。
解应用题若严格按步骤进行,通过检验也能发现解题错误,如例4若山下的羊比山上的羊还多些,显然不合题意,可以确定用加法计算是错误的。
学生解答应用题时,一般都习惯题目采用“顺叙”的结构出现,当题中叙述的方式发生变化时,学生也容易发生错误。因此为了防止上述错误的发生,可适当让学生练习一些对比题。如:
①山上有羊 只,山下有羊5649只,山上的羊比山下的羊多几只?
②山上有羊 只,比山下的羊多567只,山下有羊多少只?
①山上有羊 只,山下有羊5649只,山下的羊比山上的羊少几只?
②山下有羊49只,比山上的羊少7只,山上有羊多少只?
这样的练习,目的使学生在解题时注重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克服那种靠个别词语来确定解法的错误作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