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3 13:02:50

小学数学知识问答300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
       
12
                               
          149.怎样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去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有些应用题,如果按照原来题意进行分析,有时会感到数量关系复杂、抽象,解答起来比较困难。假如改变一种方式进行思考的话,就可以转变为另一种数量关系形式。或者改变思考的角度,转化成另外一种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转化的思考方法。
       
          改变思考角度的方法是一种思路灵活的思考方法。掌握了这种思考方法,就可以用多种方法解答同一问题,就能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去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这对理解数量关系和提高思维能力都是有益的。
       
          例1:加工一批零件,如果每小时加工35个,可比原计划时间提前1小时完成;如果每小时加工42个,可比原计划时间提前4小时完成。求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思考方法一:前者提前一小时完成,后者提前4小时完成,后者比前者提前(4-1)小时完成。也就是说,当后者完成任务时,前者还要工作3小时才能完成任务。这3小时能做多少个零件呢?能做(35×3=)105个。也可以说,在相同时间内,快者比慢者能够多做出105个零件。又知快者比慢者每小时多做(42-35=)7个,那么,多少小时多做出105个呢?时间求出来了,这批零件的总数即可求得。
       
          计算:(1)在相同时间内快者比慢者多做多少个?
       
          35×3=105(个)
       
          (2)快者完成任务的时间是几小时?
       
          105÷(42-35)=15(小时)
       
          (3)这批零件共多少个?
       
          42×15=630(个)
       
          答:这批零件共630个。
       
          思考方法二:我们可以从比的角度进行分析。因为前后两种工作效率的比为35∶42=5∶6,那么加工同样个数的零件所需时间的比为6∶5。也就是说,若前者用的时间为6份,那么,后者所用的时间为5份。前者用的时间比后者多1份。根据已知,这1份就是3小时,可见,前者用的时间为18小时,后者用的时间为15小时。求出了工作时间,又知道工作效率,即可求出工作总量。
       
          计算:(1)慢者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是几小时?
       
          (4-1)÷(6-5)×6=18(小时)
       
          (2)这批零件共多少个?
       
          35×18=630(个)
       
          答:这批零件共630个。
       
          思考方法三:我们还可以再换一个角度进行分析。每小时加工零件
       
          小时,又知,加工同样个数的零件,慢者比快者共多用3小时,这就可以求出加工零件的总数。
       
          计算:(1)加工每个零件的时间慢者比快者要多用几小时?
       
          (2)这批零件共多少个?
       
          答:这批零件共630个。
       
          采用不同角度,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开阔解题思路。从以上几种解法可以看出,改变思考角度的方法,是解答应用题的重要思维方法。也是重要的解题思路。
       
          例2: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经3小时相遇,相遇后各自仍继续前行,又经2小时,甲车到达B地,乙车离A地还有75千米。求A、B两地间相距多少千米?
       
          思考方法一:从图中可以看出,甲车2小时走的路,乙车3小时走完,那么甲车1小时走的路,乙车1.5小时走完。于是,甲车3小时走的路,乙车要4.5小时走完。相遇后,甲车又行2小时到达B地,当甲车到达B地时,乙车距A地还有75千米,这75千米,乙车还要走2.5小时。乙车的时速可以求出,于是,A、B两地间的距离即可求得。
       
          计算:(1)乙车每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
       
          75÷(1.5×3-2)
       
          =75÷2.5=30(千米)
       
          (2) A、B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30×(3+4.5)
       
          =30×7.5=225(千米)
       
          答:A、B两地间相距225千米。
       
          思考方法二:从比的角度进行分析,相遇后,甲用2小时走完了乙用3小时走的路,可知,甲、乙时速的比为3∶2,也就是乙的速度相当于甲的是75千米,于是,全路程即可求得。
       
          计算:(1)甲乙两车速度的比为3∶2。
       
          (3) A、B两地间的距离:
       
          答:A、B两地间相距225千米。
       
          思考方法三:已知甲乙两车3小时相遇。可见甲乙两车每小时行完全程
       
          米,全程即可求得。
       
          计算:(1)乙车每小时行驶全程的几分之几?
       
          (2)乙车5小时行驶全程的几分之几?
       
          (3) A、B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答:A、B两地间相距225千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小学数学知识问答300例—应用题的数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