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3 09:26:00

丧事喜办


          
          [*]
       
12
                                  我很奇怪。为什么谁家死人,或过三周年,总是花费几百元或上千元的代价来为已离开人世的死人大肆挥霍?
  我们邻居张阿姨的妈妈去年夏天过“三周年”。这一下可热闹了。她家请人糊了很多的纸人,什么金童玉女,金山银山,一排一大溜。还请了几个吹唢呐的“呜哩哇啦”地吹了老半天才从坟上回来。她家还提前买了好多菜,买了几十斤肉,几十箱啤酒,几十桶饮料,办了几十桌酒席,花了大批大批的钱。张阿姨请了好多亲友和邻居还有同事,去他家吃“桌”。张阿姨全家忙得不得了,又是端菜上汤,又是点烟劝酒。饭桌旁,她的亲友们邻居们,吃得津津有味,说说笑笑,屋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有的男人还猜酒令,吆五喝六,好不热闹。那声浪把屋顶都快掀翻了。
  晚上,张阿姨还嫌不热闹,又包了两场电影。一场《江湖妹子》,一场《世界大战》,又花费了二百元钱。天刚擦黑,麦场上就挤满了人。雨哩哩啦啦地下起来,可众人却不愿放过这场好电影的机会,还是一边磕瓜子,一边看电影。人群中的说笑声,和银幕上的枪声、炮声、喊杀声掺和在一起,使这个十分清冷的山村,变得热闹起来。
  人们为什么这样做?我总想不通。我问妈妈:“妈妈说:“这有什么?多花点钱热闹热闹是孝顺老人嘛。”
  什么?这是孝敬老人?我茫然了。张阿姨一家本是纪念已逝世的母亲,却满脸喜气,毫不悲伤。三周年办得这么隆重,九泉之下的人能知晓吗?丧事为什么喜办?这真是孝敬老人吗?谁能告诉我?
  【简评】
  “丧事喜办”的题材抓得好,因为这是一件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小作者很善于思考。文章写了一天一夜的热闹场面,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邻居张阿姨为母亲逝世三周年而大办庆祝,铺张浪费之举。
  这种借死人之名义而搞的所谓世俗享受,已经完全丧失了悼念死人的意义,除了讲排场,摆阔气之外,还会有什么呢?这种恶习俗乃是愚昧与落后的明证,决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应有的文明。文章表达了新一代少年对此类怪事的思考,很值得成年人思考。
  此外,题目中的“喜”字,与文章叙述时反映的“喜”的气氛与“丧事”形成了极妙的对比,其讽刺是尖锐、辛辣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丧事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