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的人生规划
人生规划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人毕生的成败。而在生存竞争激烈的时代,一个人是否具有正确的人生规划以立身处世,就显得尤为重要。历史上的魏、蜀、吴三国时期,就是一个生存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智者恃谋而立身,勇者恃力而行道”,能够脱颖而出、名垂青史的,如贾诩、荀攸、诸葛亮等人,都是正确把握了自己人生规划的高手。但三国群雄之中,把自己的人生规划做得最完美、最精彩的,非魏国的司马懿莫属。
司马懿是三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如果没有他,三国纷争的历史大概不会那么快就结束;如果没有他,大晋王朝顺应民心的统一大业,也不可能来得那么轻轻巧巧。是他,上承魏之强盛,下启晋之统一,成就了秦皇汉武那样的丰功伟业,将天下万民从乱世争战中解救出来。所以,他堪称“命世之英,非常之雄”。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处。《晋书》上称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汉末大乱,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在笔者看来,最能凸现司马懿善于规划自己人生的,是在“聪明多大略”五个字上。
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在封建社会,一个人事业上的建树,主要在政治、军事方面;而在政治、军事方面有所建树,则全凭个人与上级的关系如何。所以,根据司马懿辅佐的四个君主,可以大致将他的人生规划分为四个阶段:魏武帝时期、魏文帝时期、魏明帝时期、魏少帝曹芳时期。
魏武帝时期
首先,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魏武帝曹操的个性特色与为政风格。史书上称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创造大业,文武并施”,同时又“持法峻刻,诸将有计谋胜出已者,随以法诛之,及故人旧怨,亦皆无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雄才之主。
另外,曹操在自己的用人导向上存在着严重的既重才,又忌才;既用人,又疑人的双重性。他很看重部下的才能和实力,但又不允许部下的才能与实力超出他和他后人可驾驭的范围。
《三国志》记载:“荆州少年周不疑,年十七,少有异才,聪明敏达,曹操欲以女妻之,周不敢当。曹操爱子曹冲,亦有过人之智,可与周不疑相比。后曹冲既天,操心忌周不疑,欲除之。曹丕以为不可,曹操曰:‘此人非汝所能驾御也。’乃遣刺客杀之。”这一事例,完全证明了曹操用人路线的双重取向。
司马懿对曹操这种用人导向认识得很深刻。当年他出山任职时,因不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叛臣行径,“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在曹操慕其名想把他收罗到帐下时,他假扮患“风痹”之症作为推辞的理由,并且还以“坚卧不动”的高超演技骗过了曹操派来刺探虚实的人。但骗得了一时,骗不过一世。曹操当了丞相之后,再次敦请司马懿出仕,而且明确发出了“若复盘桓,便收之”的威胁。这时候的司马懿,自知不足以与权势显赫的曹操相抗衡,只得“惧而就职”。君已无礼于先,臣又怎能忠事于后?!在这种极其被动的情况下,司马懿很难马上发挥其过人的抱负与谋略。
即便进了丞相府,司马懿也是很不安全的。《晋书》上记载:“魏武察帝(指司马懿)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必预汝家事。’”可见,曹操对他的猜忌之深,已到了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地步。
这时,司马懿人生规划的第一个重点便是韬光养晦、明哲保身。他决定用自己的务实和苦干换取曹操的信任,“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任何一位君主,看到有这样公而忘私、废寝忘食、尽心尽力的臣子为自己效忠,又怎会产生叵测之心以制之?曹操在最后终于接受了司马懿的效忠,并对他进行了提升。所以,司马懿能从当初刚入丞相府的“文学掾”(文牍之官)一直做到丞相府主簿(相当于今国务院秘书长)。
但在明哲保身的同时,司马懿丝毫也l没有放松对自己的历练,这是他这段时期人生规划的第二个重点。他在丞相府中找到了两个榜样——荀彧和曹操。在丞相府的历练过程中,他时时处处都在学习这两个榜样的长处。但司马懿注意到了一点:荀彧作为高明的谋略家,他的长处仅仅局限于运筹帷幄之中,发展的空间太狭窄,始终只能隐在幕后,而无法驰骋疆场,登上历史的大舞台。而曹操不同,他就是一个“能谋能战”的大枭雄,他的发展空间比荀彧更广阔。从注意到这一点开始,素怀“治国平天下”大志的司马懿就学会了有计划、有步骤地自我锻炼,使自己逐步完善成为集曹操、荀彧二者之长于一体的文武双全、出将入相的真正强者。
最后就是司马懿在魏武帝时期人生规划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一笔了——扶助曹丕成为太子。《晋书》中载:“魏国既建,(司马懿)迁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儒家学说里讲:“己欲立而先立人,己欲达而先选人。”司马懿为了摆脱处于中层官僚的命运,直接在曹丕身上痛下苦功,只要将在夺嫡之争中处于劣势的曹丕推上太子宝座,他就可以成为辅佐元勋而进入魏国最高统治阶层。于是,他想了种种策略,挫败了曹丕的政敌——曹植一党的攻击,终于使曹丕登上了太子之位。而这一步棋的成功,直接影响了司马懿的一生,从此,他逐渐迈进了魏国的最高统治阶层。
这一时期,从初入丞相府时的29岁算起,到魏武帝逝世时满40岁为止,为了一跃而起、一飞冲天,司马懿整整耗去了11年的时间。
在这11年里,司马懿的人生规划完全遵循儒家立身处世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司马懿牢牢把握住了儒家之道的核心环节——修身。只有修身功夫做得实、做得好,治国平天下的大志才不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修身”这一课题,在司马懿看来,又可具体为“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八个字,也就是识时务:根据时势的需要,密切联系实际情况,以治国平天下之大志为导向,扎实锻炼自身各方面的能力,随时准备接受命运的考验与挑战。他最高明的一点就是——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下需要突出自己哪一方面的能力以脱颖而出,他一向算计得十分精确。所以,司马懿能在魏武帝时期悄然无声而又不可遏制地崛起。
他的平步青云,也真正印汪了《荀子》里那段名言:“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魏文帝时期
到了魏文帝曹丕时期,司马懿才真正迎来了他顺风顺水的人生阶段。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汉丞相、魏王曹操于洛阳病逝。当时,魏王府外有前来夺权的曹彰问罪之师,内有诸路兵马暴乱之迹,而汉室遗臣们也有蠢蠢欲动之相。史载:“及魏武薨于洛阳,朝野危惧。”司马懿在这个时候毅然挺身而出,“纲纪丧事,内外肃然”,用自己的卓异才识镇住了岌岌可危的时局,稳定了人心,并说服汉献帝正式册立曹丕为丞相、魏王。
司马懿这初显身手之举,进一步赢得了曹丕 的信任和重用。所以曹丕一立为魏王,就立即封他为河津亭侯,并转任丞相长史,成为魏王府中的核心人物之一。
这时,司马懿已消除了魏武帝时处处受到压制的威胁,可以大显身手。他先是策划了以魏代汉受禅的“大略”,后又为魏文帝南征而“留守许昌,内镇百姓,外供军资”,并被魏文帝称为萧何之材。魏文帝病重时,仍不忘封他和曹真、陈群为顾命辅政大臣,并诏告太子曹睿:“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显而易见,司马懿已跻身于曹魏政权最高决策者的行列。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司马懿这段时期的人生规划:
首先,曹丕能当太子、魏帝,出力最多、功劳最大的应数司马懿(史书上虽没有清楚地描绘司马懿的种种谋略,但更显出了他的“阴”和“深”)。而曹丕本人对司马懿亦是非常感激,所以司马懿用不着再畏惧君主的猜忌了。加之,曹丕给了他宽松的发展环境和广阔的历史舞台,这对他成大器、胜大任是一种极佳的铺垫。
但曹丕一向喜欢耀武扬威、好大喜功,自己并无军事才能,却爱征战杀伐。于是,在武事方面,司马懿不敢暴露自己的真才实学,任由这个虚荣心极强的君主去大出风头。他却埋下头来,扎扎实实担负起了丞相的重任,在文政方面做到了有所建树。这时候的司马懿不锋芒毕露,显得有些低调,是有原因的:虽说曹丕对他极为信任,但在军事大政方面,他还是偏向于倚重自己的曹氏宗亲。而司马懿也没有必要急于显出掌握兵权的意图——“先安内,后取外”,毕竟丞相之职对司马懿而言,亦可算是个不错的平台。
司马懿立身行事的特长,这时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了:目光远大,计谋深沉,遇事主动,办事缜密,滴水不漏,毫无瑕疵。所以,他能在曹丕时期稳打稳扎地真正崛起,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曹丕死时,司马懿47岁。在曹丕为帝的这7年里,他迎来了崭露头角的辉煌时期,但他的舞台还不够广阔,他只能默默地在后方夯实着魏室的基业。他不甘于隐在幕后,他准备着走上历史前台大展身手。而这一机遇很快就到来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