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2 17:19:30

国学大师——林悟殊

—137。。
  《粟特文及其写本述略》,附录於台版《古代摩尼教艺术》,1995年,页109—122。
  《敦煌遗书〈大秦景教宣元本经〉考释》,刊香港《九州学刊》第六卷第四期敦煌学专辑,1995年,页23—30;附录於台版《达·伽马以前中亚和东亚的基督教》,1995年,页212—224。
  《唐代摩尼教术语“三常”一词考释》,刊台北《敦煌学》第20辑,1995年页47—52。
  《摩尼教“三常”考──兼论景教碑“启三常之门”一句之释读》,刊饶宗颐主编《华学》第一期?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页18—24。
  《摩尼教研究之展望》,台北《新史学》第7卷1期,1996年,页119—134;转载于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卷14,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页334—351。
  《金庸笔下的明教与历史的真实》,台北《历史月刊》第98期,1996年3月,页62—67。
  《一位名不见高僧传的高僧》,台北《历史月刊》第104期,1996年9月,页18—22。
  《泰国大峰祖师崇拜述略》,载王见川·柯若朴主编《民间宗教》第2辑,台北南天书局发行,1996年,页1—17;经修订,作《宋大峰祖师崇拜流行泰国述略》,刊饶宗颐主编《华学》第2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页180——189。
  《书评:The Manichaean       Hymn Cycles Huyadagmān and Angad Rōsnān in Parthian and Sogdian 》,刊《敦煌吐鲁番研究》第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页379—380。
  《潮汕善堂文化及其初入泰国考略》,刊《海交史研究》1997年第2期,页82—97。
  《敦煌摩尼教〈下部赞〉经名考释——兼论该经三首音译诗》,刊《敦煌吐鲁番研究》第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页45—51。
  《唐朝三夷教政策论略》,刊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页1—14。
  《景教在唐代中国传播成功之我见》,刊饶宗颐主编《华学》第3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页83—95。
  《火祆教在唐代中国社会地位之考察》,载蔡鸿生主编《戴裔煊教授九十诞辰纪念文集:澳门史与中西交通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页169—196。
  《唐季“大秦穆护祆”考》(上、下),刊《文史》第48辑(页39—46),1999年;49辑(待刊)。
  《波斯琐罗亚斯德教与中国古代的祆神崇拜》,刊余太山主编《欧亚学刊》第1辑,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页207—227。
  《陈寅恪先生“胡化”、“汉化”说的启示》,刊《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页42—47。
  《西安景教碑有关景寺数量词考释》,《国学研究》第7卷,2000年。(待刊)
  译文
  《唐前火祆教和摩尼教在中国之遗痕》,(澳)柳存仁撰,刊《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3期,页36-61。
  《摩尼教寺院的戒律和制度》,(英)刘南强撰,刊《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1期,页24-37。
  《华南沿海的景教徒和摩尼教徒》,(英)刘南强撰,刊《海交史研究》1987年第2期,页93-14。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学大师——林悟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