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网 发表于 2016-8-12 17:15:54

国学大师—— 庞朴

  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苏淮阴,汉族。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班毕业,任教于山东大学。1974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杂志从事编辑工作,以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现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
  学术论著选目(1956—1999)
  1 9 5 6
  1. 否定的否定是辩证法的一个规律(《稂》见※9、《自》见※16) (
  --《哲学研究》1956年第3期;
  --《否定之否定规律论文集》收录, 浙江人民出版社1957年7月出版
  ※1.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通俗读物出版社1956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12,000册
  1956年8月第2次印刷120,000册
  1957年2月第3次印刷205,000册
  2. 真理愈辩愈明(《稂》)
  --《光明日报》1956.7.11.《哲学》第60期
  1 9 5 7
  1. 再谈否定的否定规律(《稂》、《自》)
  --《光明日报》1957.6.23.《哲学》第90期;
  1 9 5 8
  ※2.谈谈客观规律
  --湖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2月第1版第1次印刷8200册
  1962年5月第2版第2次印刷18,200册
  1964年2月第3次印刷31,200册
  1 9 5 9
  1. 老子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沉》见※7)
  --《光明日报》1959.12.27.《哲学》第220期
  1 9 6 2
  1. 《指物论》辨讹
  --《光明日报》1962.5.4.
  2. 略论谭嗣同的哲学思想(原名《矛盾的哲学家与哲学家的矛盾》,末章论时人对谭的矛盾评论,发表时被删原名被改)(《沉》)
  --《新建设》1962年第6期
  3. 《白马论》一勘
  --《光明日报》1962.7.13.
  4. 论孔子的思想中心(《沉》《自》)
  --山东省历史学会第二次孔子讨论会印刷, 1962年10月
  5. 告子小探(《沉》)
  --《文史》第1辑,1962年10月,1998年7月第三次印刷
  6. 释〈论语〉“民之于仁”(又名《论语》“民之于仁”解)
  --《光明日报》1962.11.30.
  1 9 6 3
  1.《墨经》的辩证思想(《沉》)
  --《山东大学学报》1963年第3期(历史版)
  2.怎样理解“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与冯友兰先生商榷(《沉》)
  --《新建设》1963年第10期
  6. “发引千钧”、晶体力学及其他(《沉》)
  --《光明日报》1963.11.22.
  1 9 6 4
  1. 五行思想三题(《沉》)
  --《山东大学学报》1964年第1期
  2. 试论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原则(《沉》)
  --《文史哲》1964年第3期,
  1 9 6 5
  1.   《公孙龙子》辨真(《随》见※15)
  --《文史》第4辑,1965年1月,1998年7月第二次印刷
  1 9 7 3
  1、王弼与郭象(未完稿)
  --收《沉思集》
  1 9 7 4
  ※3.《公孙龙子》译注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400,000册
  1 9 7 7
  1.   “盗跖”考辨(《沉》)
  --《历史研究》1977年第2期
  2. 马王堆帛书解开了思孟五行说之谜──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之一的初步研究(《帛》)
  --《文物》1977年第10期
  --《马王堆汉墓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8
  1 9 7 8
  1.   “六家”浅说--兼批“四人帮”的儒法斗争扩大化(《沉》)
  --《光明日报》1978.5.18.《史学》第105期
  2.   孔子思想的再评价(《沉》《自》)
  --《历史研究》1978年第8期;
  --《光明日报》1978.8.12.转载
  3.   “火历”初探(《稂》《自》)
  --《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4期
  1 9 7 9
  1. 孔子评价中的分歧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79年第2号
  --1979年《中国历史年鉴》
  2. 五月丙午与正月丁亥(《稂》)
  --《文物》1979年第6期
  3、名教与自然之辨的辩证发展(《沉》《自》)
  --《中国哲学》创刊号,1979.8.
  6.帛书《五行篇》校注(《帛》见※5)
  --《中华文史论丛》1979年第4辑
  7. 思孟五行新考(《帛》)
  --《文史》第7辑, 1979.12.
  ※ 4.《公孙龙子》研究
  --中华书局1979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15800册
  1985年1月第2次印刷
  1 9 8 0
  1. 评三年来的孔子评价 (《沉》)
  --《人民日报》1980.1.29.
  2.“枚卜”新证(《稂》)
  --《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
  3.   “中庸”平议(《沉》《自》《随》)
  --《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创刊号;
  --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vol.I no.2 译载, 1980年6月
  4.   文化遗产评价标准小议(《沉》《文》)
  --《人民日报》1980.3.13.;
  《理论宣传动态》第167期摘载,题为《谈民主性的精华和封建性的糟粕》
  ──文摘:《戏剧艺术论丛》,1980、10第三辑
  5. Controversy over Confucius
  --China Reconstructs no.4, 1980.4.
  ※5.帛书五行篇研究
  --齐鲁书社1980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1800册
  1988年8月增订2版第2次印刷3300册
  6. 名理学概述 (《沉》)
  --《历史论丛》第1辑, 1980年8月
  ※6.公孙龙评传
  --《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第1卷, 齐鲁书社1980年9月出版
  7.   矛盾三疑(《稂》《自》)
  --《未定稿》1980年第25期, 1980.10.
  --辽宁《社会科学动态》1981年第1期(总105期)转载
  1 9 8 1
  1.   《荀子》发微(《稂》)
  --《东岳论丛》1981年第3期
  2. 说“参”(《稂》《自》)
  --《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5期
  3.   儒家辩证法论纲(《稂》《随》)
  --《中华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成立七十周年纪念, 1981年11月出版
  1 9 8 2
  1.和初学者谈“天”(《稂》)
  --《文史知识》1982年第2期
  ※7.沉思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12000册
  2.      应该注意文化史的研究(答读者问)(《稂》《文》见※10《随》)
  1 9 8 3
  1. 人·鲎·贝--将军崖岩画漫笔(《稂》)
  --《文物》1983年第1期
  1 9 8 4
  1. “火历”续探(《稂》《自》)
  --《中国文化》第1辑, 1984年3月
  2. 需要注意文化史的研究(《稂》《文》)
  --《文史哲》1984年第1期
  3. “火历”三探(《稂》《自》)
  --《文史哲》1984年第1期
  4. 八卦卦象与中国远古万物本原说(《稂》)
  --《光明日报》1984.4.23.《哲学》第276期
  ※8.儒家辩证法研究
  --中华书局1984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10700册
  5. 阴阳五行探源(《稂》《自》)
  --《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3期
  1 9 8 5
  1.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断想(《稂》《文》《随》)
  --《未定稿》1985年第11期
  2. 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文》)
  --《思想研究》(内参)第32期, 1985.10.5. 上海市委宣传部编
  1 9 8 6
  1.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论纲)(《稂》《文》《自》《随》)
  --《光明日报》1986.1.6.
  --《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2. 传统与现代化(《稂》《文》)
  --《北京日报》1986.2.10.
  3. 举世瞩目中国传统文化(《稂》《文》)
  --《了望》海外版1986年第6-7合期, 1986.2.10
  4 文化研究的热潮在回荡(《文》)
  --《理论信息报》1986.3.24.
  5. 文化研究热潮的起因(《文》)
  --1986、5在杭州的讲演
  6. 文化结构与近代中国(《稂》《文》《自》)
  --1986年5月在杭州的讲演,载《东西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讲演集》
  浙江省青年科学工作者协会编,1986、6
  --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8
  7.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稂》《文》)
  --《北京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
  --《中国文化研究年鉴》1989年,中国文化书院主编,台湾国文天地出版
  --《中国文化书院学报》,1987、4、10(4)
  --《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国文化书院讲演录第二集),三联1988、12
  8. 说“无”(《稂》《一》《随》)
  --《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东方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
  --《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上册, 巴蜀书社1990年4月出版
  9.道家辩证法论纲(上)(《稂》)
  --《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
  1 9 8 7
  1. 道家辩证法论纲(下)(《稂》)
  --《学术月刊》1987年第1期
  2. 人文主义与中国文化(《稂》《文》)
  --《文史知识》1987年第1期
  3. 科学主义与历史研究(《稂》《随》)
  --《史学理论》创刊号, 1987年第1期
  1 9 8 8
  1. 《五行篇》评述(《稂》)
  --《文史哲》1988年第1期;
  ※9.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5000册
  2. 帛书《五行篇》研究
  --《国际东方学者会议纪要》(第33册), 1988.5.东京,东方文化研究所
  ※10.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 9 8 9
  1. 用五四精神继承五四精神
  --《中国青运》, 1989年第2期
  2. 继承五四超越五四
  --《历史研究》1989年第2期;
  3. 火历钩沉-一个遗佚已久的古历之发现
  --《中国文化》创刊号, 1989.12.       1 9 9 0
  ※11.公孙龙子今译
  --巴蜀书社1990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8300册
  1992.6.改名《公孙龙子全译》再版2000册
  1 9 9 1
  1. 寒食·改火·复活节
  --《文史知识》1991年第4期
  2. 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一》见※13《自》《随》)
  --《二十一世纪》1991年第6期,删节本
  --南京大学“传统文化与二十一世纪”讨论会,足本
  --《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
  3. 昭穆新考
  --载《国学今论》,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
  4.“数成于三”解(《一》《自》《随》)
  --《中国文化》第5期, 1991年12月
  5.原始儒家的“天”(提纲)(为参加“基督教与儒家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作)(《随》)
  --1991、6、22
  1 9 9 2
  1. 黄帝与混沌: 中华文明的起源(《一》《自》《随》)
  --《文汇报》1992.3.10.
  2.《中国名辩思潮》导言(《一》《自》)
  --《中国哲学》第十五辑,岳麓书社1992年5月出版
  ※12.白马非马--中国名辩思潮
  --《神州文化集成丛书》新华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第1次印刷6000册
  1992年出线装本(未见)
  1 9 9 3
  1. 对立与三分(《一》《自》《随》)
  --《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
  --《方法论新探·序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4
  2. 黄帝考源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第2期
  --《新华文摘》1993年第8期(后记被删)
  3.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一》《自》《随》)
  --《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第三卷(香港)1993年8月
  --《同祖同根,源远流长》(炎黄文化研究丛书之二),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10
  4.相马之相(《一》《自》)
  --《中国哲学史》(季刊),1993年第4期
  1 9 9 4
  1.儒道周行(《一》《自》)
  --《中国文化》第九期 1994年2月
  2. 解牛之解(《一》《自》)
  --《学术月刊》1994年3月号
  --收入《智慧的探索,中国哲学·1995》,张汝伦编,上海人民96.7
  3. 五行漫说(《一》《自》)
  --《文史》第三十九期,1994年8月
  4. 谈“玄”(《一》《自》)
  --《中国文化》第十期,1994年8月
  5. 数的崇尚
  --《中华文明》,刘东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4年8月
  6.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的多元化
  --《星洲日报》1994年8月7日第29版(马来西亚)
  --《现代与传统》第六辑,1995年第1辑
  7. 文明与冲突
  --《原道》第一辑,1994年10月
  8. 弘扬人文精神
  --《东方文化》总第五期,1994年11月
  9. 原道(《一》《自》)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第5期
  10. 阴阳:道器之间(《一》《自》)
  --《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辑
  11. 六□与杂多(《一》《自》)
  --《学人》第六辑,1994年9月
  12. 原象(《一》《自》)
  --《学术集林》卷二,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12月
  1 9 9 5
  1. 周易古法与阴阳观念
  --《国际汉学》第一期1995年1月
  2. 浅说“一分为三”
  --《东方》1995年第1期
  3. 《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序
  --《中国书评》第四期,1995年3月
  4. 天人之学述论
  --《原道》第二辑,1995年4月
  ※13.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
  --海天出版社 1995年6月 第一次印刷3000册
  1996年1月 第二次印刷6000册
  1998年1月 第三次印刷9000册
  1 9 9 6
  ※14.蓟门散思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6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5000册,钱文忠编
  1996年10月第2次印刷10000册
  1. 方以智的圆而神──《东西均·所以》篇简注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第4期
  ※15.庞朴学术文化随笔
  --中国青年出版社,1966年9月第一版第1次印刷6000册
  1 9 9 7
  1.形上形下之间
  --《文汇报》1997年2月6日,第9版《学林》,半月後有评,未见
  2. 黑格尔的先行者--方以智《东西均·三徵》解疏
  --《中国文化》第14期,1996年12月
  3. 认识论的辩证法--方以智《东西均·全偏》篇解疏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第2期
  4. 说“错综”
  --《方法》1997年7、8合刊(总第70、71期)
  5、 说“参加”
  --《方法》1997年第9期(总第72期)
  6.三分诸说试释之一
  --《书屋》1997年第5期,10月6日出版
  7. 三分诸说试释之二
  --《书屋》1998年第1期, 1月6日出版
  1 9 9 8
  1. 相反与相因-方以智《东西均·反因》篇注释
  --《燕京学报》新四期1998年5月
  2. 初读郭店楚简
  --《历史研究》1998年第4期
  3. 竹帛《五行》篇比较
  --《人民政协报》1998年8月3日第三版
  --《中国哲学》第二十辑“郭店楚简研究”
  4. 古墓新知──漫读郭店楚简
  --《读书》1998年9月
  --国际儒学联合会简报,1998年6月28日,总第14期
  --《中国哲学》第二十辑“郭店楚简研究”
  5. 孔孟之间──郭店楚简中的儒家心性说
  --《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中国哲学》第二十辑“郭店楚简研究”
  6. 道家的玄思和先民的纺轮
  --《跨文化对话》第1期,上海文化出版社
  7. 郭店楚简:终于揭开一个谜──访庞朴
  --记者马宝珠,《光明日报》1998年10月29日二版
  8. 《东西均》的版权谜
  --《书品》1998年第5期,中华书局
  1 9 9 9
  1. 《语丛》臆说
  --《中国哲学》第二十辑“郭店楚简研究”
  2. 抚心曰辟
  --《中国哲学》第二十辑“郭店楚简研究”
  3. 亲手触摸一下历史──漫说郭店楚简之一
  --《寻根》1999年第1期
  4. 竹帛《五行》篇与思孟五行说
  --台湾《哲学与文化月刊》第300期,1999年5月,第26卷第5期
  5.   宇宙生成新说──漫说郭店楚简之二
  --《寻根》1999年第2期,1999年4月20日出版
  6. 震惊世界学术界的地下文献(与王博对话)
  --《跨文化对话》第2期,1999年6月
  7. “太一生水”说
  --《东方文化》1999年第5期,1999年9月10日
  --《中国哲学》第21辑,2000年1月
  8.“使由使知”解
  --《文史知识》1999年第9期,1999年9月13日
  --《光明日报》理论周刊第88期,1999年10月22日第五版
  9. 存世最早的《道德经》 ──漫说郭店楚简之三
  --《寻根》1999年第3期,1999年6月20日
  10. 另有一种五行 ──漫说郭店楚简之四
  --《寻根》1999年第4期,1999年8月20日
  ※16.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庞朴卷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第1次印刷3000册
  11. 孔孟之间的驿站
  --《中国青年报》1999年11月7日第三版
  12. 郢燕书说
  --《燕京学报》 新7期1999年11月
  13. 方以智的《东西均·开章》
  --《文史》一九九九年第三辑,总第四十八辑
  14、三重道德──漫说郭店楚简之六
  --《寻根》1999年第6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学大师—— 庞朴